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论学生自由及其限度——道德教育的自由困境与解决路径

发布时间:2017-08-01 23:07

  本文关键词:论学生自由及其限度——道德教育的自由困境与解决路径


  更多相关文章: 学生自由 德性 限度 价值中立


【摘要】:自由是德性养成的基础,学生自由应以发展为目的。学生自由是平等参与和自主发展的自由。学生自由应以不妨碍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不妨碍自身以及其他学生的发展为限度。通过师生平等对话、自由讨论等方式对各种价值观进行澄清,以教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是解决道德教育自由困境的主要路径。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学生自由 德性 限度 价值中立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价值多元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了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和平共处,人们普遍呼吁自由、平等,以保护多样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种社会思潮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专家学者呼吁保持教育的中立性,给学生更多自由。这种主张存在的问题在于自由的尺度很难把握,给学生自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启福;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彭启福;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孙颖荪;;《网页制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建构主义为指导[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张公善;海德格尔对当代美学本体的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郑溟;对跨文化翻译的哲学诠释学反思——理解、译解与解释的动态效应[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胡江宁;现代阐释学与文学翻译实践的关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6期

8 冯艺远;;理解:开始与终结[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王长纯;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论纲)——比较教育和而不同发展的途径[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10 沈文钦;;何谓“为学术而学术”——纯学术观的类型学考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旦;;新闻自由:新闻媒介职业化的政治基础——对西方新闻自由思想历史发展的再思考[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2 张爱华;张有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岩;;市场·政府·自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自由的实现[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汪凤炎;;“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万力维;;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碍创造[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7 张爱华;张有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绍均;生产者责任延伸(EPR)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2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茹;政府干预市场的伦理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朱家存;走向均衡[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赵卫国;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李小博;科学修辞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9 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桂英;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洪佳;“委任民主”下的俄罗斯政治转型[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梁艳;大学生网络使用者虚拟幸福感及其与在线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尹季显;改编视野中安德列耶夫对师陀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

5 殷小平;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6 李海青;批判的价值——休谟哲学的反形而上学倾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英;排球二传队员的观察力及培养对策的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楚德江;从制度分析的角度透视腐败现象:问题与对策[D];郑州大学;2003年

9 张爱华;语文教学与人文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丁必勇;试论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D];安徽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富华;;教师·演员·导演[J];天津教育;1980年01期

2 张声源;课外活动与全面发展[J];江西教育;1981年03期

3 徐德厚,吕千谟;利用实验讲授化学概念[J];江西教育;1981年09期

4 谢谦;数学教学的发现法[J];数学通报;1981年06期

5 周金龙;;谈谈应用题的一题多变[J];四川教育;1981年06期

6 汪兆龙;;“星期日是属于孩子们的”[J];江苏教育;1981年07期

7 赵望;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关于共同基础课程的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1982年02期

8 宋方;;一篇有情有境的好作文[J];湖南教育;1982年07期

9 张良国;;谈《〈孟子〉二章》的背诵指导[J];江苏教育;1982年01期

10 周火生;复式教学两题[J];江苏教育;1983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倩玉;刘玉茹;;大学英语课中的文化因素教学[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顾惠红;;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动物园的晚上》案例评析[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4年

3 李西营;张大均;;自由选择专业和专业限选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对比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周爱民;;新课程下,我们怎样朗读?——对朗读教学的几点反思[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5 王锋;;在近代物理实验课程中加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A];第十六次全国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路中元;;课堂因“生成”而精彩[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7 何国荣;;让个性的舞台炫起来——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8 汪新华;;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以《谈生命》一文为例[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9 朱永吉;;亲历 感悟 建构[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10 王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华茹 谢玉坤;苏霍姆林斯基论减负[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胡红英;在学数学中学会做人[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聂传清 郑固固;新老归侨的创新话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4 杨志东;教辅图书四大变化[N];新闻出版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陈晓蓓;一所乡村中学的民主性教学[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李树林 李庆蓉;尝试创意作业[N];重庆日报;2001年

7 王星;住宿条件,能否让我来选择?[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8 武瑛;好学生为何走上犯罪之路[N];甘肃日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倪国和;教学内容要吐故纳新[N];文汇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范绪锋;以最优秀面对最优秀[N];中国教育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金来;开设语文阅读课的实验报告[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 魏丕勇;课余体育竞赛中青少年的成就动机、道德选择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马晓燕;教师权威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玉文;论“研究性学习”理念[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5 胡红梅;试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自由及其教学促进[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6 代利利;高职语文课程目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杨娉;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德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D];宁夏大学;2005年

8 卢伟峰;在读书笔记中实现自由读写的结合[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承欣;中等职业学校体验德育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孟庆芬;论新型教师权威[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065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6065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d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