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及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08-02 02:26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及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课程观 课程改革


【摘要】: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后现代课程观是一种多元的课程观,它力图构建一种新的课程观来摆脱现代主义教育所存在的弊端,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在对课程本质、教师角色、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方面有着独特的认识。后现代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对后现代教育思想也不能盲目进行引用。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课程观 课程改革
【分类号】:G423.07
【正文快照】: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龙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课程研究领域出现了后现代转向。后现代教育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崭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后现代课程观为我们提供了以另一种视角去思考现在的课程问题,对反思当前课程实践有较大的启发作用。以后现代课程观的观点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叶光华;董亚军;;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方法与构建[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4期

4 常蕤,马志凌,佘少华;课程走向自组织——后现代课程理论之复杂性解读[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 郑晓齐,张豫;柔性网络教学资源库及其实现途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李文辉;;构建和谐环境: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1期

7 毕超;地理网络课程开发、设计的实践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8 汪霞;布洛克的后现代课程观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9 张家军;后现代主义之于课程研究的意义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10 范兆雄;论美国课程研究方法的主流取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尚淼;;工业设计课程模块化模式教学探讨[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亚敏;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9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永国;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洪彬;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学生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赵大川;普通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构建与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柯闻秀;高校课程国际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5 许凯;论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邱健;后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化理论[D];苏州大学;2002年

8 赵明仁;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黄建团;挑战·反思·对策·展望[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灵芝;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在中国的适切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晶;;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解读[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年04期

2 张雪;;以4R理论为核心的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及其影响[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钟华;;后现代主义视野下教师个体话语空间的培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赵新成;;后现代主义与教育[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32期

5 王梅菊;赖文;;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影响[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邱少旭;;后现代主义学生观的反思与调适[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胡守敏;;后现代主义教学研究范式:吸纳、批评与出路[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周波;;课程变革的后现代主义审视[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年03期

9 王会凯;;教师在重塑大学和谐师生关系中的作用[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胡艺文;杜超;陈绍东;崔勇;;泛在学习中的教学系统设计:后现代主义视域[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郑旭东;;教学设计的研究范式与理论归属[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黄红艳;;浅论教师的自主性专业化发展[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3 高天明;;论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刘惠瑾;;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6 毛荣建;;学校心理咨询的新模式:焦点解决短期咨询[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游海疆;;生命教育:后现代话语与能量场构建[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6年

8 连茂廷;房元霞;;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浅析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建设[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课程与后现代主义[N];中国教育报;2003年

2 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靳玉乐 艾兴;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陈荟 孙振东;教育首先是本土化的[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蒋建华;中国教育研究需要中国气派[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张强;踪迹学[N];美术报;2006年

6 李  茂 编译 凯文·唐纳利 李 茂;澳大利亚:家长掀起回归基础运动[N];中国教师报;2005年

7 张鹤熊;学生自治[N];温州日报;2005年

8 孙振东;歧义颇多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山东省潍坊盲校 王培峰;教育哲学:逼近教师灵魂的培训[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姜冬根;后现代思想对课程改革的启示[N];中国教师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春光;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欧群慧;云南省黎明市孟波镇中学多元文化教师民族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周险峰;教育文本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申卫革;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的实践转向[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进;论美好生活与学校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克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邱琳;英国学校价值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樊亚峤;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西南大学;2011年

9 牛文明;学科和课程的分化与综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澜涛;试论保罗·弗莱雷“对话式教学”思想的后现代主义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军;基于后现代语境的师生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潘新民;我国“新课改理念”的后现代主义倾向评析[D];西南大学;2007年

4 樊亚峤;儒家课程观及其现代教育价值[D];西南大学;2008年

5 陈卓;后现代主义对当今学校道德教育中“交往”问题的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吴初平;基于Moodle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侯丽羽;当前德育:走现代思想与后现代思想的融合之路[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白冰;后现代视野下教师观的重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郭德yN;论教育本质的三种哲学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丁怡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材弹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07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607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7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