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学习型班集体的建设策略与途径

发布时间:2017-08-02 16:35

  本文关键词:学习型班集体的建设策略与途径


  更多相关文章: 学习型班集体 策略 途径


【摘要】: 本文以科学的发展观和中共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为指导,以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学习型组织理论和终身教育理念为依据,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学习型班集体建设的策略、途径和方法。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它最早在企业管理中运用并卓有成效。无论是企业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最终都是取决于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不断造就,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养学生的最基层组织系统———班级的有效管理。将学习型组织理论运用到班级建设,对充分发挥这一理论的效能,更好地造就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峰会上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以来,创建学习型社会便成了全社会的大目标,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大方向。知识经济就是学习经济,知识社会就是学习社会。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校班级来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方向面前,无疑应该高举不断学习的伟大旗帜,弘扬学习精神,强化学习理念,唱响学习的主旋律,因此加强学习型班集体的建设,就势在必行了 探索学习型班级组织的建设途径与管理策略是时代的要求,是丰富中学德育管理的内容,创新班级教育的形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它将对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真正推进素质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学习型班级作为班级建设的一种类型,,按照学习型组织理论,它应该是一种不断在学习与转化的组织,应该致力于塑造一种环境,鼓励组织所有成员自我发展,实现自己选择的目标和愿望;应该通过团队学习,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从而产生远比个人看法深入的见解;应该尊重个人愿望,建立共同目标,应该致力于集体参与,集个人智慧于一身;学习型班级学习的起点在组织成员中的个人、团体组织,甚至也会发生在组织互动的社会群体之中。 本文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主要依据,阐述学习型班集体的内涵与特征;第二部分根据学习型组织的特征和要素,系统阐述学习型班集体的构建策略;第三部分着重阐述创建学习型班集体的具体途径和方法;第四部分阐述学习型班集体的自主管理模式和策略。
【关键词】:学习型班集体 策略 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21
【目录】:
  • 内容提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5
  • 一、问题提出9-10
  • 二、研究意义10-11
  • 三、国内外研究的状况11-12
  • 四、课题界定12-13
  • 五、研究的目标与方法13-15
  • 第一章 学习型班集体的内涵与特征15-20
  • 一、目前班级管理的现状与反思15-16
  • 二、学习型班集体的内涵和特征16-20
  • 第二章 学习型班集体的构建策略20-33
  • 一、建设学习型班级的核心目标20-23
  • 二、建设学习型班级的必要条件23-25
  • 三、建设学习型班级的关键环节25-28
  • 四、创设充满人文气息的班级环境28-30
  • 五、转变班级管理者的角色与行为30-33
  • 第三章 学习型班集体的构建途径33-41
  • 一、引导全班学生参与学习型班集体的建设33-34
  • 二、建立一支学习型班集体的骨干队伍34
  • 三、制定一整套完备的学习型班集体的班规制度34-38
  • 四、营造一种良好积极的舆论导向38-39
  • 五、鼓励学生自我超越,主动发展39
  • 六、改善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团体的良性互动39-40
  • 七、加强合作学习,形成学习共同体40
  • 八、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策略40-41
  • 第四章 学习型班集体的自主管理41-47
  • 一、充分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参与欲望41
  • 二、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成为学生自我管理的行为规范41-42
  • 三、建好班干部队伍,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42-46
  • 四、突出学生在自主管理中的主体作用46-47
  • 结束语47-48
  • 参考文献48-49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49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海芹;农村高中学习型班级建设的理论思考与试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102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6102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b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