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顾炎武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5 13:09

  本文关键词:顾炎武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顾炎武 教育心理思想 学习心理思想 德育心理思想 差异心理思想 教师心理思想


【摘要】: 我国具有数千年的教育传统。在漫长的教育发展中,教育心理问题已引起关注,如众多思想家的著作和言行对此都有所反映。倘若将其中的有关思想、观点挖掘出来,对建设我国当代的教育心理学都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总是眼睛朝外,不是学习苏联就是称道西方,外国的月亮要比中国的圆,对我国古代的教育心理思想却很少有人问津。只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老一辈心理学家潘菽与高觉敷等的组织和指导下,才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作出了不少的成绩。我的导师燕国材教授便是其中的一位。 顾炎武(1613-1682年)是明清之际与王夫之、黄宗羲齐名的爱国学者,他在经学、史学、哲学、地理、文学等学术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并在这些领域作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顾炎武名气虽大,迄今为止人们对他的学术方面的研究,广度和深度皆十分有限,有份量的力作寥寥无几。特别是对其教育心理思想的研究,远未深入。同学术界对于王(夫之)、黄(宗羲)二人的研究盛况相比,他是太遭受冷落了。此即为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本文在研究了顾炎武生平和他撰写的《日知录》、《亭林文集》等多篇论著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顾炎武的教育心理思想,认为他虽然没有一套比较系统的教育理论,却具有比较丰富而且深刻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的内容有:(1)顾炎武的生平简介:介绍顾炎武生活的时代背景、简述生平、学术研究情况、学术地位和著作。(2)教育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从“性善论”(包括“性无不善”和“有私常情”)、“有为论”和“学知论”三个方面来揭示顾炎武的教育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3)学习心理思想:分别从学习的过程和阶段、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因素、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的原则和方法四个方面加以探讨。学习的过程和阶段涉及到学习过程的“下学而上达”论、学习过程的五阶段论、学习过程的无穷论。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因素集中讨论了“感知”和“思维”,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主要论述了“意志”、“创新”和“自信”;关于学习的原则和方法主要介绍了“博学于文”、“一以贯之”、“举本该末”、严谨踏实、“捡别”读书、“交友广师”等。(4)德育心理思想:在诠释了德育的内容和意义的基础上,讨论了德育与经济的关系,对德育的过程及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德育的过程主要依据四阶段模式,概括如下:“明道救世”的道德认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德情感,“圣人之徒”的道德意志,“行己有耻”的道德行为;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则从“先义后利”、“以名为利”、“耿介”、“知权”等方面以说明。(5)差异心理和教师心理思想:分别对差异心理思想和教师心理思想进行分析。差异心理思想主要讨论了一般差异观、人性差异观、性格差异观;教师心理思想则主要从教师的个性品质方面进行了探讨,如“以身作则”、“独立人格”、“诚信”等。
【关键词】:顾炎武 教育心理思想 学习心理思想 德育心理思想 差异心理思想 教师心理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41-092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9
  • 绪论9-12
  • 第一章 教育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12-18
  • 1.1 性善论12-14
  • 1.2 有为论14-16
  • 1.3 学知论16-18
  • 第二章 学习心理思想18-30
  • 2.1 学习的过程与阶段18-19
  • 2.2 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因素19-21
  • 2.3 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21-24
  • 2.4 学习的原则与方法24-30
  • 第三章 德育心理思想30-46
  • 3.1 德育的意义30-31
  • 3.2 德育的内容31-32
  • 3.3 德育与经济32-33
  • 3.4 德育的过程33-38
  • 3.5 德育的原则与方法38-46
  • 第四章 差异心理与教师心理思想46-52
  • 4.1 差异心理思想46-47
  • 4.2 教师心理思想47-52
  • 本文小结52-53
  • 参考文献53-55
  • 后记55-56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宝红;;半个亭林,“半之中又失其半焉”——胡适、钱穆对顾炎武学术思想的阐发[J];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2 许刚;;宋学精神与汉学工夫——钱穆与张舜徽清代学术史研究之比较[J];齐鲁学刊;2011年04期

3 李世琦;邓子平;;申涵光:一位久被遮蔽的文学大师[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8期

4 姜淑红;;清初实学思潮与董子学[J];学习与实践;2011年06期

5 崔彦;;江有诰的古韵研究及其影响[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高月新;;语文视角下的历史审题能力的培养——以江苏2011年高考历史卷为例[J];考试周刊;2011年54期

7 薛丽霞;;论乾嘉学派对梁启超“新史学”的影响[J];快乐阅读;2011年13期

8 李家成;花香满径——我眼中的叶老师[J];基础教育;2004年05期

9 丁有国;;张裕钊对古代音韵学家的推崇和疑否[J];鄂州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许纪霖;;辛亥的另一张面孔[J];同舟共进;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芸;赵怀舟;钱超尘;;傅山手钞《玄机口诀》顾炎武跋质疑[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南志秀;;顾炎武与富平[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论文集[C];2004年

3 牛兵占;;读《霜红龛集》序言领略傅山其人[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守实;;明史散论[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5 黄永年;;“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正义[A];唐史论丛(第四辑)[C];1988年

6 黄克武;;从追求正道到认同国族 明末至清末中国公私观念的重整[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7 何佑森;;第十一章 明末清初的实学[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8 赵宗正;;第十六章 清初经世致用思潮[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9 陈俱;;近代福州文化的崛起及其影响[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10 黄海涛;;明清时期新儒学经济伦理探析[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子今;顾炎武的治官定律[N];学习时报;2005年

2 记者 柏东丽;曲沃县举行顾炎武讲学处揭牌仪式[N];临汾日报;2007年

3 刘固盛;顾炎武“明道救世”的经史之学[N];光明日报;2005年

4 记者 柏东丽;顾炎武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曲沃县召开[N];临汾日报;2007年

5 田居俭;顾炎武治学的精品意识[N];光明日报;2006年

6 周天;顾炎武论官场风气变化[N];检察日报;2003年

7 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 邵建;匹夫有难 国家有责[N];中国经营报;2009年

8 孙宝平;魅力千灯推出文化生态双旅游[N];国际商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孔晓宁 管志华;千灯古镇探人文之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10 来新夏;顾炎武与徐乾学[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雪霄;顾炎武诗歌考论[D];山东大学;2011年

2 后智钢;外国白银内流中国问题探讨(16-19世纪中叶)[D];复旦大学;2009年

3 王恩俊;复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郭素红;明代经学的发展[D];山东大学;2008年

5 赖玉芹;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房秀丽;李二曲理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孙赫男;《左氏会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金永健;清代《左传》考证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9 温航亮;汪中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张家壮;明末清初杜诗学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芳;顾炎武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2 宁兵;论顾炎武诗学思想的价值取向[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天霞;顾炎武《音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何俊华;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心理思想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武少青;顾炎武旅游考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辛世芬;论顾炎武的金石学成就与贡献[D];山东大学;2009年

7 潘世华;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实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同辉;湛若水教育心理思想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任利伟;从《日知录》看顾炎武历史编纂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宋天宇;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369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7369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e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