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女性主义教育思潮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浅谈西方女性主义教育思潮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教育思潮根植于女性主义运动,是女性主义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和体现。她们试图用女性独特视角研究教育问题,其核心是关注两性平等和性别公平的教育。西方女性主义的教育观点及其教育批评对我们的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关键词】: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教育 教育公平
【分类号】:G40-09
【正文快照】: 1西方女性主义教育思潮简述女性主义(feminism),又称女权主义。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它来自拉丁文“femina”,意指妇女,最初的意思是“使有女性品质”,到19世纪80年代才被用来表示要求性别平等的一种观点。①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主要是一种主张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的理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丽霞;;西方女性主义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理论观察;2006年06期
2 胡莉芳;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与我国女性教育发展的新思路[J];教育探索;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珍珠;;《尤利西斯》与社会性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崔兰平;对五四先进分子探索妇女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3 刘祥文;;沿袭·颠覆·融合——浅析现代知识女性婚姻观念的嬗变[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王立;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性政治参与[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张颖;许福兰;;西欧传统童话的文化解读——兼论童话对女童的影响[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6 张筱南;乐雪;;缺失的女性——中外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长江论坛;2005年06期
7 郭方云;怪物魔镜中的自我——《弗兰肯斯坦》造物神话的女性主义解读[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朱剑云;《宠儿》中塞丝杀子的存在主义解读[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邹霞;;解析西蒙·波娃创作《第二性》的动机[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陈骏涛;关于当代中国(大陆)三代女批评家的笔记[J];东南学术;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宏宏;平地女性与山地女性[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杜晓利;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萌;禁锢的灵魂与挣扎的慧心[D];河南大学;2003年
5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7 马春华;市场化与中国农村家庭的性别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沈红芳;女性叙事的共性与个性[D];河南大学;2004年
9 齐浚;明清社会思潮与人情小说性爱观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罗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守敏;大众传媒中的性别岐视[D];郑州大学;2000年
2 岳二珍;荆棘丛中的安全之花——曼斯菲尔德及其女性主义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3 盛诗澜;浮世绘:试析当代女性作家社会情爱小说的写作特征[D];苏州大学;2001年
4 王志华;女性意识及其超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罗卓琳;挑战父权制:简·奥斯汀小说的女性主义评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明明;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维多利亚时代妇女问题的镜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念瑶;我国电视广告女性歧视问题初探[D];厦门大学;2001年
8 陈敏;白薇和杨骚:话剧的性别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 周丹;“维多利亚人写不出的维多利亚小说”[D];四川大学;2002年
10 王芳;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影响[D];湘潭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雪峰,高畅;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与教育研究的性别意识[J];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鹏;丁爱国;;个性化教育与校内教育公平[J];现代教育;2011年Z1期
2 ;教育公平均等:发展高水平的均衡[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11年06期
3 曹玉慧;;教育公平之我见[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7期
4 陈初越;“教育公平改革"风雷隐动[J];基础教育;2005年09期
5 未云客;陈初越;;用教育公平推进社会和谐——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J];基础教育;2006年04期
6 陈熹微;莫尧;;促进教育公平的哲学思考[J];广西教育;2011年23期
7 朱四倍;;社会更需要有选择权的教育公平[J];中国社会保障;2011年07期
8 张爱华;南仙利;王海潮;;当代国外教育公平实践推进策略探析[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1年06期
9 华灵燕;;我国教育分流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分析[J];贵州教育;2011年13期
10 延伟平;;对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思考[J];学苑教育;2011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丘利进;;浅论教育公平与民办教育[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2 肖明华;冶进海;;民办学校在教育公平中的和谐作用[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3 肖明华;冶进海;;民办学校在教育公平中的和谐作用[A];中国民办教育大典[C];2010年
4 杨璐情;;教育公平是一种力量[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四川卷)[C];2010年
5 张彤华;;教育公平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6 权力;;农村的教育贫困与实现教育公平[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朱贤勇;;实现教育公平 构建和谐农村[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讨会文章选编[C];2007年
8 马欣;;促进教育公平与建设和谐社会[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冯星灿;;试论高考“非考试竞争”与教育公平[A];探索与创新——《高校招生》杂志理论研究专辑[C];2009年
10 李涛;邬志辉;;中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什么统筹?什么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视阈下的“统筹治理论”建构[A];2010年农村教育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彦宏;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教育公平[N];光明日报;2005年
2 致公党中央副主席 吴明熹;维护教育公平[N];光明日报;2005年
3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洪宇;怎样实现教育公平[N];光明日报;2005年
4 叶醒狮(作者系市教育局局长);加快实现教育公平 积极构建和谐社会[N];淮南日报;2005年
5 高山;以实际行动推进教育公平[N];经济日报;2005年
6 辽宁省鞍山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孙飞 张晓芳;维护教育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N];人民政协报;2005年
7 杨凤英(作者为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N];山西政协报;2005年
8 朱四倍;增加投入更利教育公平[N];中国信息报;2005年
9 谢建军;教育公平是一种历史追求[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于忠宁;教育公平:由“量”向“质”的艰难转变[N];工人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师东海;教育公平的政治学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振存;文化视阈下城乡教育公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蒋云芳;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以促进公平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李淼;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5 朱金花;教育公平:政策的视角[D];吉林大学;2005年
6 李海生;教育券政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朱永坤;教育政策公平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庞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瑞典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邱伟华;公共教育与收入差异[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安晓敏;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润洲;我国现阶段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2 任荣;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公平[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慧兰;陕西省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施盛威;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教育公平[D];苏州大学;2007年
5 焦红艳;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农村教育公平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6 叶纪林;试论教育公平[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伟;教育公平问题的伦理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8 苏颖怡;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D];复旦大学;2008年
9 张露;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10 海洁;促进教育公平的政府行为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396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739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