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比较教育文化研究的理论自觉与学科基点
本文关键词:论比较教育文化研究的理论自觉与学科基点
【摘要】:"教育"与"文化"是比较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从而确定自身学科同一性所不可或缺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本文拟就文化研究在比较教育的理论自觉与学科基点建设中的特质与作用作进一步分析,进一步倡导以"执两用中"的比较教育文化观来构建"和而不同"的教育理想。
【作者单位】: 西藏大学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 比较教育 文化研究 理论自觉 学科基点
【分类号】:G40-059.3
【正文快照】: “教育”与“文化”是比较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从而确定自身学科同一性所不可或缺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比较教育在研究别国、民族、区域的教育时,必须研究影响这个国家的文化因素。就文化向度来看,比较教育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形式,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启发和借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长纯;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论纲)——比较教育和而不同发展的途径[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2 陈时见;论比较教育的学科体系及其建设[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3 项贤明;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比较教育学[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4 项贤明;比较教育学的立足点和方法论[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9期
5 向蓓莉;比较教育学的价值判断与研究范式:多元文化主义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6 吴康宁;“有意义的”教育思想从何而来——由教育学界“尊奉”西方话语的现象引发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兵;教育传统的现代价值探析[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王春光,孙启林;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下的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再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3 石隆伟;;哲学视野下的方法论与比较教育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4 周晓琴;;试论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影响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5 潘懋元,陈兴德;依附、借鉴、创新?——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之路[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6 何虹,何艳茹;中美成人学习动机的文化背景比较[J];成人高教学刊;2004年01期
7 朱成科;;分化与整合:论中国教育学的学科范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李芒;郑葳;;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历史审视[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9 刘庆昌;论教育知识的实在化[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0 刘庆昌;论教育学的性质[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1年
4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雪蓉;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15—1927)[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亚慧;教学认识方式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焦炜;课程行动研究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伊焱;教育的实然发展与应然追求[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4 段海鹏;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现象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赵厚勰;美国择校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高建军;学校地理教材非智力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辛治洋;论阿普尔教育理论的批判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冯晓华;影响我国数学课程演进文化因素的分析与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9 孙洪清;知识观的转变与教育理念的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丹;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沿革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向蓓莉;比较教育学的价值判断与研究范式: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的研究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2 马驰;伯明翰与法兰克福:两种不同的文化研究路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振利;;论比较教育研究的批判意味[J];学术论坛;2011年05期
2 朱旭东;;论比较教育研究的跨学科性——比较教育亚学科群建构[J];教育学报;2011年04期
3 陈伟;;学海勤耕百年灯——王承绪先生的比较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4 杨天志;;加强课堂文化研究 践行“六生课堂”理论[J];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11期
5 黄克敏;;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概况[J];中学生优秀作文(教学);2011年01期
6 王娟;;三个人的探戈:民族国家、全球化与比较教育学[J];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06期
7 腾潇然;;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经典读本[J];中小学校长;2011年06期
8 冯妍;;浅谈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及对比较教育学的影响[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年03期
9 王英杰;;比较教育学科发展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在全军“比较军事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摘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年02期
10 于影丽;毛菊;;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研究:回顾与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蓝建;;全球化背景下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视角——也是一种公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2 陈时见;;论雷沛鸿的比较教育研究与应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严奇岩;;王国维与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毛桂芬;袁为民;;北京市东城区教育文化研究[A];学校文化建设与策划[C];2010年
5 马早明;;民国时期: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初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6 周雪香;陈支平;;客家地区教育的时空差异——以科举及第人数为例[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7 黄新宪;;清代闽南书院特色考略[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8 庄明水;黄雅丽;;闽南与台湾教育的历史渊源[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9 黄瓒;;乡镇作为教育场域的意义及其发掘[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李庆忠;;文化立校[A];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广西首届校园文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 邹安川;行走在比较教育长河中[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通讯员 焦苇 记者 徐敏;要敢于创新体现示范意识[N];解放日报;2009年
3 通讯员 焦苇;上海在教育上应体现示范意识[N];文汇报;2009年
4 徐慧;国学教育振兴行动启程[N];北京商报;2007年
5 王全忠;有价值的“错误”和“错误”的价值[N];中国教师报;2007年
6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成立[N];中国教师报;2010年
7 江工宣 月航;传承[N];常州日报;2010年
8 褚远辉;教育科研别“替外国人拉洋车”[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王长纯;研究教育宏观决策的力作[N];中国教育报;2010年
10 记者 王海玲 实习生 李迎;全国学校文化建设高峰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成立大会在我市隆重举行[N];新乡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素萍;比较教育的范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梁燕玲;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的变迁及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王舟;女童教育研究二十年的回顾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袁利平;本体存在与视域融合[D];西南大学;2009年
5 朱桂琴;教师的实践性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吴伟;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学习环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常亚慧;沉默的力量[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姜新生;批判与建构:学校课程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冯季林;教学的游戏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吕耀中;英国学校多元文化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喜娟;从文化因素研究到“文化研究”: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钟玲;教育呼唤批判精神:批判教育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卫沈丽;试论比较教育学研究中的批判民族志方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为民;中英教育督导制度发展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5 许海深;中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王莺莺;课程的主流文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7年
7 徐娟;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下两种“U-S合作模式”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世厚;论霍姆斯比较教育思想中的理性批判意识[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正青;比较教育依附论研究范式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10 白延峰;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421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742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