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的应然形态:关注情境的智慧性教学
本文关键词:教学实践的应然形态:关注情境的智慧性教学
更多相关文章: 教学 技术性教学实践 智慧性教学实践 反思性教学实践
【摘要】:理论、技术和实践是人类的三种主要活动,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在逻辑。智慧性教学恢复了实践的应然形态,教学是教师运用实践智慧赋予每一情境以教育意义的临场创造。在情境中展开教学,这就不同于"去情境化"的技术性教学实践,后者将教学窄化为执行某一外在目标的技术手段。反思性教学实践同样看到了实践情境的复杂性、特定性,但在具体描述这种实践形态时,突出了"反思"两字,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在教学现场有一个慎思过程,使之成为一个有着"实践的身体、理论的头脑"的混合体。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教学 技术性教学实践 智慧性教学实践 反思性教学实践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什么样的教学是好的?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教学是什么?”这个本源性问题进行拷问。基于理论逻辑、技术逻辑和实践逻辑,我们对教学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施瓦布区分了理论和实践,他认为,实践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和紧迫性的特征,所以它从根本上不同于理论[。1]具体来说,它们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兆友;论技术创新的历史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年01期
2 陈凡;王桂山;;从认识论看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划界[J];哲学研究;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成武;走向共生: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关系的重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钟文芳;试论裴斯泰洛齐“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3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刘旭东;论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吴先伍;理性与情感:亚里士多德与孟子伦理思想的差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杨春芳;福柯话语理论的文化解读[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8 叶光华;董亚军;;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方法与构建[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4期
9 常蕤,马志凌,佘少华;课程走向自组织——后现代课程理论之复杂性解读[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10 郭景萍;现代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制度化利他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尚淼;;工业设计课程模块化模式教学探讨[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2 陈明宏;校长课程领导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构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毕世响;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应星;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王伦信;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双;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谢淑海;走向学生参与的课程实施[D];西南大学;2007年
3 王漠琳;西方“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戴建生;工业化进程中的村庄精英——江村个案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5 郭德红;论教学论学派[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传金;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7 廖大鹏;论师生关系的新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牧华;生态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伊焱;教育的实然发展与应然追求[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10 曹永国;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兆友,远德玉;论技术创新主体[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05期
2 陈凡,曹继东;解读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界面[J];哲学研究;2004年06期
,本文编号:7907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790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