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与边缘学生群体的道德致弱
本文关键词:社会排斥与边缘学生群体的道德致弱
【摘要】:社会排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学现象,是指社会的边缘群体被抛弃、被区隔和被边缘化之后的强烈负向情感体验,它同样对于边缘学生群体所产生的消极影响非常明显。该群体在面临全方位排斥后必然导致道德弱化。因此,本着治病救人的基本方针,应该在消除社会排斥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入手去做好德育工作,使他们能够转变思想,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作者单位】: 嘉应学院社会科学部;
【关键词】: 社会排斥 边缘学生群体 道德弱化 德育工作
【基金】: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立项课题(2007CZ018)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一、社会排斥环境下边缘学生群体的产生“社会排斥”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是由“社会剥夺”演化而来,它源于对财富分配不公、就业歧视等导致贫困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研究,是对已有的社会剥夺、边缘化等概念的继承、丰富和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认为,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巧英;教师“校本学习”的文化使命——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校本学习”的内涵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年10期
2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董春胜,张亚志;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系统性与运行模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5期
4 姚蕾;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功能与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韦世艺,丁小明;对当前高校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现状的反思[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1期
6 芦苇;艺术课程从分科走向综合的合理性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7 王朝明;;政府转型与构建和谐社会——兼论社会政策改革的滞后性[J];财经科学;2006年01期
8 程红艳;学校教育环境浅探[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赵后起;试论隐蔽课程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及开发和设计[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庄榕霞;王铟;;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若干问题的生态学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玲;胡涌;粟俊红;张仕固;柳晓玲;;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进展概述[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粟俊红;胡涌;王玲;柳晓玲;张仕固;;高等教育中的生态问题探讨[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陈焱焱;;试论德育中的教师权威[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4 徐琴;;体制外贫困社群的生产与再生产[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马佳宏;蒋关军;;生态经济学视野中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新课题[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琰焱;网络影响下的高校德育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孔冬;管理生态学[D];苏州大学;2003年
7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三福;教学的语用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立仁;德育价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宋晔;校园伦理智慧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华芬;师生网络沟通现状及其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郝萍瑞;人类发展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兴东;当前重庆市职业中学学生的道德问题及学校德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邱枫蓝;当代中美两国学校道德教育之比较[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黄文结;论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潜在课程[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邱硕立;论“科学—人文”整合体育观[D];四川大学;2001年
7 唐爱民;当代中国大学“做人教育”探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8 顾建亚;道德变迁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浙江大学;2002年
9 宫火良;河南省高中教师工作满意度现状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10 徐瑞;学生越轨行为的成因及防范[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池u`惠治 ,何培忠;机器人和“人的否定”[J];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03期
2 丁学良;;现代化和不同社会的结构[J];读书;1985年08期
3 梁音;城市与青年的关系研究[J];城市问题;1995年06期
4 王广虎,,闵健;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的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5 伊格纳西·萨什,陈思;人口、发展与就业[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5年03期
6 萧雨玲;社会发展中的老龄问题[J];科技文萃;1995年09期
7 里卡尔多·彼得雷拉,冯炳昆;欧洲的竞争性创新和新社会契约[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6年01期
8 陈思;社会转型管理(MOST)业务通讯(第2号)[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6年02期
9 马里奥·伦戈;城市研究面临的挑战:拉美观点[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7年01期
10 塞利娜·萨克斯─让特;城市的人道化[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勇;;贵州省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研究报告(内容提要)[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周晶;;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中弱势阶层的概念界定及其生成原因[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贵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高国希;;大同理想、共同富裕与社会公正[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马广海;;处于社会排斥中的弱势群体[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高国希;;共同富裕与经济公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本向度[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6 彭华民;;就业制度排斥下的人际关系:疏离或融合?——以天津秋风里新贫穷社群为例[A];第二届中国社会工作论坛暨第五次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内地部分)[C];2004年
7 董正华;;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理论、历史、现实与出路[A];地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第二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高国希;;社会公正与政府责任[A];第13次中韩伦理学讨论会国内学者论文集[C];2005年
9 王萍;;贫困化:拉丁美洲现代化的悖论[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彭何芬;;社区建设应“里仁为美”——论和谐社会里的道德社区建设[A];浙江省社会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反对妇女贫困全球的呼声[N];中国妇女报;2000年
2 迟皓;联合国关注贫民窟改造[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1年
3 张小青译;WHO呼吁:再不能让他们有羞愧感[N];健康报;2001年
4 岳占菊 孙相东;第三条道路:吉登斯回应批评[N];学习时报;2001年
5 陈丰;FNAC图书连锁店经营方针的6大特点[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李韶辉;城市反贫困需综合保障机制[N];中国改革报;2003年
7 社会学所 占少华;农民工流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缪毅容;市民生活满意度高[N];解放日报;2003年
9 ;突显科学家的责任[N];科学时报;2003年
10 李迎生;西方社会福利问题的三大热点[N];中国社会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泰铉;弱智人群的隐喻能力[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家栋;恐怖主义:后现代视角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苏春艳;社会网络与职业获得[D];上海大学;2005年
4 杨冬民;城市贫困:从社会排斥角度分析[D];西北大学;2006年
5 李保平;中国转型时期公共政策的社会排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钱正武;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7 王元华;社会公民资格权利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刘海云;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9 银平均;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D];南开大学;2006年
10 徐建;社会排斥视角的城市更新与弱势群体[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在争;从排斥、隔离到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俊;英国全纳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杨小宇;廉租住房供给模式的适用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4 董理权;从社会公正的角度看中国的弱势群体问题[D];安徽大学;2004年
5 王桂芬;转型期弱势群体价值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铣;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王海霞;社会排斥与被动接受: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景晓芬;中国乡村社区成员的社会排斥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毛凤彦;目前我国城市贫困家庭住房问题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周蕾;伊迪丝·沃顿两短篇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013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801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