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初中生感觉寻求、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5 10:18

  本文关键词:初中生感觉寻求、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初中生 感觉寻求 应对方式 心理健康


【摘要】: 中学阶段是个体心理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的感觉寻求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迅速升高,具有很强的逆反心理,经常与师长产生冲突,而有限的生活经验又导致其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这些因素的叠加会严重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因而对青少年感觉寻求、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感觉寻求、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三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国外已有不少以特殊群体为被试进行的感觉寻求对心理健康影响方面的研究,国内对感觉寻求也有了初步研究,但还没有感觉寻求、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同时目前已有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此外当前还没有针对农村青少年感觉寻求的研究,为了更加有效、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同时厘清感觉寻求、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者采用文献阅读法和问卷调查法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并对收集到的数据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分析,明确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研究结果表明: ①感觉寻求水平受性别、家庭经济条件影响。男生兴奋与冒险寻求、去抑制及总体感觉寻求水平均显著高于女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学生的去抑制水平和总体感觉寻求水平显著高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感觉寻求及其两因子的水平与是否独生子女、年龄和年级无关。 ②应对方式受是否独生子女、年龄、年级、家庭经济条件影响,与性别无关。非独生子女更多地采取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而独生子女会更多采取逃避的方式;年级较高的学生其应对方式也更为积极,但同时初三学生比其他年级学生有更多的发泄情绪和逃避;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有更多的发泄情绪和幻想否认。 ③心理健康水平受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家庭经济条件影响。在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上独生子女的状况显著差于非独生子女,初一学生的学习压力和适应压力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在家庭经济状况方面,条件好的学生在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其诸多因子上均表现更差。 ④感觉寻求对心理健康的直接作用显著,其去抑制因子对心理健康各因子均作用显著,而其兴奋与冒险寻求因子只对心理健康的学习压力因子作用显著。 ⑤感觉寻求对问题应对作用不显著,对情绪应对作用显著。感觉寻求的兴奋与冒险寻求因子对问题应对及其问题解决和合理化因子作用显著,对情绪应对的幻想否认因子作用显著。感觉寻求的去抑制因子对问题解决和合理化作用显著,对情绪应对及其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因子作用显著。感觉寻求对应对方式的影响模式因性别不同存在差异。去抑制水平越高的男生采取幻想否认和发泄情绪越频繁,而去抑制水平越高的女生,问题解决和合理化采取的越少,逃避、发泄情绪和幻想否认采用的越多。 ⑥问题应对对心理健康作用显著,但情绪应对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更大。问题解决对抑郁和学习压力因子作用显著,合理化对抑郁作用显著。在情绪应对的各因子中,幻想否认、发泄情绪、逃避因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显著,忍耐因子对心理健康作用不显著。 ⑦感觉寻求影响心理健康的路径有两条,分别是:感觉寻求→情绪应对→心理健康和感觉寻求→心理健康,感觉寻求的两因子兴奋与冒险寻求和去抑制,后者在上述两条路径中的作用更大。问题应对→心理健康这一路径的路径系数也显著,但问题应对对心理健康作用微弱。感觉寻求对问题应对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初中生 感觉寻求 应对方式 心理健康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9-11
  • ABSTRACT11-13
  • 1 文献综述13-28
  • 1.1 感觉寻求13-20
  • 1.1.1 感觉寻求的概念13-14
  • 1.1.2 感觉寻求的测量14-16
  • 1.1.3 感觉寻求的国内外研究16-20
  • 1.2 应对方式20-23
  • 1.2.1 应对方式的概念及分类20-21
  • 1.2.2 应对方式的理论21-23
  • 1.2.3 应对方式的测量23
  • 1.3 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标准23-24
  • 1.4 感觉寻求、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24-28
  • 1.4.1 感觉寻求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25-26
  • 1.4.2 感觉寻求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26-27
  • 1.4.3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27-28
  • 2 问题的提出28-30
  • 2.1 研究不足28
  • 2.2 研究假设28-29
  • 2.3 研究意义29-30
  • 3 研究方法30-32
  • 3.1 研究对象30
  • 3.2 研究工具30-31
  • 3.3 数据处理31-32
  • 4 研究结果32-53
  • 4.1 基本情况32-34
  • 4.1.1 感觉寻求基本情况32-33
  • 4.1.2 应对方式基本情况33
  • 4.1.3 心理健康基本情况33-34
  • 4.2 差异检验34-40
  • 4.2.1 各变量的性别差异检验34-35
  • 4.2.2 各变量的独生子女差异检验35
  • 4.2.3 各变量的年级差异检验35-36
  • 4.2.4 各变量的年龄差异检验36
  • 4.2.5 各变量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差异检验36-40
  • 4.3 相关分析40-42
  • 4.3.1 感觉寻求、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40-41
  • 4.3.2 感觉寻求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41-42
  • 4.4 回归分析42-49
  • 4.4.1 感觉寻求、应对方式各因子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42-44
  • 4.4.2 感觉寻求、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各因子的回归分析44-46
  • 4.4.3 感觉寻求两因子对应对方式及其因子的回归分析46-49
  • 4.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49-53
  • 4.5.1 假设路径图及结果路径图50-51
  • 4.5.2 路径分析结果报告51-53
  • 5 讨论53-60
  • 5.1 基本情况讨论53
  • 5.2 差异讨论53-56
  • 5.2.1 性别差异讨论53-54
  • 5.2.2 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差异讨论54
  • 5.2.3 年龄、年级差异讨论54-55
  • 5.2.4 家庭经济条件差异讨论55-56
  • 5.3 感觉寻求、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讨论56-60
  • 5.3.1 感觉寻求与心理健康关系讨论57-58
  • 5.3.2 感觉寻求与应对方式关系讨论58
  • 5.3.3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讨论58-59
  • 5.3.4 三者之间关系讨论59-60
  • 6 结论60-61
  • 参考文献61-64
  • 附录64-69
  • 致谢69-70
  • 发表文章目录70-71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71-72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明贵;大学生不合理信念、愤怒表达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762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9762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b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