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解决残疾儿童就学问题的新思路
本文关键词:全纳教育:解决残疾儿童就学问题的新思路
更多相关文章: 全纳教育 残疾儿童 随班就读 正常儿童 残疾学生 发展情况 普通学校 西藏地区 人学 教育模式
【摘要】:正长久以来,如何妥善解决残疾儿童的入学问题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社会福利部门和相关社会福利组织所关心和探讨的问题。从当前中国教育资源分布和发展情况来看,特殊教育模式和全纳教育(在国内也称之为融入性教育或随班就读)模式是解决残疾
【作者单位】: 国际助残;
【关键词】: 全纳教育 残疾儿童 随班就读 正常儿童 残疾学生 发展情况 普通学校 西藏地区 人学 教育模式
【分类号】:G760
【正文快照】: 长久以来,,如何妥善解决残疾儿童的人学问题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社会福利部门和相关社会福利组织所关心和探讨的问题。从当前中国教育资源分布和发展情况来看,特殊教育模式和全纳教育(在国内也称之为融人性教育或随班就读)模式是解决残疾儿童人学,提高人学率的两种最根本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云英;全纳教育视角中的农村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2 曲妍美;;刍议全纳教育[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年01期
3 杨思帆;游振声;;印度全纳教育实施的途径与问题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年05期
4 何云霄;;关注:地震致残的孩子[J];社会福利;2008年08期
5 于慧慧;;我国实行随班就读的困难分析[J];铜仁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姜国雄;;中国和新加坡实施全纳教育随班就读的比较[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年02期
7 刘贤伟;;“全纳教育”呼唤中国完善特殊教育政策和教育立法[J];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08期
8 贺慧敏;;全纳教育在印度的发展及启示[J];现代特殊教育;2009年12期
9 王淑芹;走向全纳教育——新加坡特殊需要教育发展概览[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图书征订单[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绮睿;;英国全纳课程的发展进程与困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平红姣;;“全纳教育”观指导下的精神科护患关系构建[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张会亮;;英国全纳教育:让所有人融入主流的权利[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董尼;;在全纳教育理念视角下的摄影教育实践[A];科学素质培养的实践和探索[C];2009年
5 姜志梅;高晶;;荷兰残疾儿童康复现状[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6 卿素兰;罗杰;;农村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学校支持系统与评价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汪秀娥;邱美英;汤伟琴;;上海市嘉定区0-14周岁六类残疾儿童调查浅析[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8 苏秀玲;;全纳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9 刘福泉;;残疾儿童职业教育目标刍议[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刘福泉;郭戈;;残疾儿童的家庭[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菲菲 闫飞;“全纳教育”打造残疾儿童幸福人生[N];延边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赵正元;让残疾儿童“随班”快乐[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记者 刘小兵;残疾儿童大多就读特教学校违背教育公平思想[N];光明日报;2009年
4 肖东;南京小学新生入学规定出台[N];江苏教育报;2009年
5 记者 高伟山;青岛四方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零拒绝”[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乔虹;30.5%学龄残疾儿童无法接受义务教育[N];中国妇女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林泽全;为残疾少儿撑起一片蓝天[N];自贡日报;2005年
8 策划 杨发维 记者 王成钢 通讯员 杜威 王伟;我是你的小耳朵[N];湖北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陈晓蓓;让残疾儿童就学不再有障碍[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田祥迁;邹城市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N];济宁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晓萍;全纳学校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伟;全纳教育实践研究:英、美两国的经验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柳;从隔离到全纳[D];西南大学;2009年
4 宋志强;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5 杨俐;残疾人权利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连峗;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7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祝慧萍;残疾儿童健康与意外伤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徐胜;智力障碍青少年自我决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肖昕茹;上海市残疾人社会空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兰芳;全纳教育:瑞典模式[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裴巧灵;芬兰全纳教育研究—历史、现状及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楠;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借鉴[D];西南大学;2011年
4 王俊;英国全纳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温江;小学校长对全纳教育的态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肖艳新;全纳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聋生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罗琳;“全纳教育”理念下的聋哑生随班就读综合学校建筑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8 王玲玲;中美全纳教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媛媛;美国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晓明;美国全纳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228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022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