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孤残儿童融合教育的模式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7-10-19 14:28

  本文关键词:孤残儿童融合教育的模式与对策


  更多相关文章: 孤残儿童 融合教育 随班就读 教育机构 社会融合 残疾儿童 教育方式 幼儿园 普通学校 普通儿童


【摘要】:正融合教育思想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民权运动,其基本理念是满足所有学生的多样需要,在具有接纳和归属感的文化氛围中,为特殊儿童提供接受高质量教育与相关服务的机会。融合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帮助所有儿童、教师以及家长认识、接受和尊重个别差异,进而成为推动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
【关键词】孤残儿童 融合教育 随班就读 教育机构 社会融合 残疾儿童 教育方式 幼儿园 普通学校 普通儿童
【分类号】:G760
【正文快照】: 融合教育思想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民权运动,其基本理念是满足所有学生的多样需要,在具有接纳和归属感的文化氛围中,,为特殊儿童提供接受高质量教育与相关服务的机会。融合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帮助所有儿童、教师以及家长认识、接受和尊重个别差异,进而成为推动儿童个人成长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佳骝;融合教育理念下的随班就读[J];教育导刊;2004年Z1期

2 邓猛;朱志勇;;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戚克敏;;随班就读的政策发展及其分析[J];教育导刊;2010年02期

4 雷江华;邓猛;;听觉障碍儿童融合教育语言教学模式论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02期

5 张成荣;包头市社会福利院切实保障孤残儿童在家庭寄养过程中的合法权益[J];社会福利;2003年11期

6 ;66岁老人呵护214名孩子[J];教育;2006年13期

7 段培芹;青岛:勇于开拓儿童福利社会化之路[J];社会福利;2004年05期

8 邵朝竹;家庭寄养对孤残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作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9 惠安成;;收获的季节——大连市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J];社会福利;2006年10期

10 ;为了同一片蓝天[J];社会福利;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发挥“NGO”应有作用促进孤残儿童救助事业健康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孤残儿童救助工作委员会[A];第二届中国社会工作论坛暨第五次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内地部分)[C];2004年

2 高学娥;;孤残儿童心理行为与实施素质教育[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雅;;对4—5岁孤残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陈刚;胡正琼;;寄养家庭环境对孤残儿童身心发育的影响[A];中国民康医学杂志创刊20周年优秀论文集(1988-2008)[C];2008年

5 高学娥;;孤残儿童心理行为与实施素质教育[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6 吴纪敏;;浅谈心理护理在福利院残疾儿童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刘宝成;;开展家庭寄养[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8 王晨光;金云霞;;245名农村家庭寄养孤残儿童与福利院机构孤残儿童的适应行为评价[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9 王晨光;金云霞;;245名农村家庭寄养孤残儿童与福利院机构孤残儿童的适应行为评价[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10 金云霞;;30名福利院儿童智力测验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六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子 记者 孟楠;孤残孩子“回家”的路还有多远[N];大连日报;2008年

2 记者 陈程;让爱心在大家庭中结出硕果[N];哈尔滨日报;2009年

3 关俏俏;新疆将提高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率[N];中国老年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常振科 通讯员 关英才;让孤残学子沐浴社会暖阳[N];运城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韩岩 任虎鹏;“六一”:探寻“爱心家庭”寄养模式[N];陕西日报;2011年

6 杨宣筑;“爱心毛衣”传真情[N];贵州日报;2007年

7 记者 常熠;爱心献给孤残儿童[N];衡水日报;2007年

8 欣文;孤残儿童护理员需求增多[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9 阮绪东 谭俊;“无限期捐赠”长期的帮扶和关爱[N];中国社会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董晓昕;没妈的孩子也是宝[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袁振华;香港南亚裔学生中文学习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杜晓萍;全纳学校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伟;全纳教育实践研究:英、美两国的经验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吕雯慧;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历史考察(1987-2010)[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宋志强;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6 徐胜;智力障碍青少年自我决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萍;教育现象学方法及其应用[D];河南大学;2010年

8 梁德友;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芳辉;政府视野下的孤残儿童融入社会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刘春丽;社会工作视野下孤残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尹亭亭;行动研究模式下0-3岁孤残儿童的早期干预[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龚佩花;我国孤残儿童家庭化养育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方晓芬;社会福利视角下的孤残儿童福利供给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6 王兵杰;社会工作介入学前融合教育初探[D];郑州大学;2012年

7 王宇;学前融合教育促进普通幼儿亲社会行为获得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冯云鹤;合肥市三十头镇孤残儿童寄养调查[D];安徽大学;2012年

9 虞洁;对教师、家长融合教育认识的调查及智障儿童的个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郭洪亮;从孤残儿童群体看儿童福利模式及其发展[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616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0616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4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