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文化差异与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一种教育人类学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7-10-22 04:05

  本文关键词:文化差异与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一种教育人类学的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人类学 文化差异 校本课程 民族教育


【摘要】: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了民族教育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介绍了地方性校本课程开发项目的成果、经验及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同时还提出了在民族地区建立一种尊重差异、和谐共生的多元文化课程的设想。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关键词】教育人类学 文化差异 校本课程 民族教育
【基金】: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1065-0553) 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项目“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cun985-2-3)
【分类号】:G40-056;G750
【正文快照】: 一、民族教育中的文化差异(一)人类学视野中的教育。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所论及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衡量一个学生教育水平的标准往往是他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所获取的学业成就和学历证明。然而,人类学意义上的“教育”的内涵却要宽泛得多。人类学是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稔穰,姜良存;蒲松龄对两种文化传统的继承与整合[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2 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马戎;论中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马戎;;“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常永才,孟雅君;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革新:文化人类学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6 杨孔炽;教育理论创新的“他山之石”——从人类学研究的几个特征谈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4期

7 崔允o7,夏雪梅;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8 常书红;清代北京的旗、民一体化进程——兼论北京满汉文化的交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楼兰萍;关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10期

10 盛晓明,周兴伟;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立军;;可持续发展教育文化简论[A];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区域中心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巴斯蒂;;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的民族国家[A];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德科;先秦儒道一统思想述论稿[D];西北大学;2001年

2 德全英;民族区域自治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同利军;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吴怀连;边缘性:中国社会结构性质分析,以重庆·合川市为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6 徐鲁亚;神话与传说—论人类学文化撰写范式的演变[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李学良;文明的历史脚步——建国以来滇南少数民族农地利用模式的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8 张晓琼;变迁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9 田广林;中国北方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颖;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民族教育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叶茜;桂林文化底蕴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庄惠兰;广西盘瑶还大愿仪式中的神圣与世俗[D];厦门大学;2001年

4 钱钰;论地区文化对翻译风格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5 金烨;北京朝鲜族的个体企业[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姚力;裕固族帐房戴头婚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胡卫;论费孝通的系统思想[D];湖南大学;2002年

8 李靖;论民俗对基础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马莉;广西汉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戚剑玲;小传统场域中东西文明的汇聚[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邓泽军,杨必仪;校本课程开发应重视吸纳本土知识[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3期

2 苏德,冯跃;文化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校本课程开发[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发祥;;学习心理的文化差异探微[J];安徽教育;2011年05期

2 鹿晓莹;;斯平德勒教育人类学50年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1期

3 纳日碧力戈;;民族教育观和语言意识形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4 王宝智;刘艳明;;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发微[J];中国性科学;2011年07期

5 王建中;吴瑞林;;城乡差异对大学新生适应状况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09期

6 李红婷;;依附与控制:族塾义学时代的乡村学校与社区关系——以湖南大金村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7 杨玲;瞿X;晏兴琳;;浅议网络学习中的文化多样性[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8 李宏伟;;外教都是些什么人[J];基础教育;2006年09期

9 莫玉婵;;文化差异与青春期心理——读《萨摩亚人的成年》有感[J];考试周刊;2011年51期

10 靳淑梅;李锦;;多元文化课程理念、目标及实施途径探析[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娟;;我国城乡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和发展的影响[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余影丽;;关于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从教育人类学与人类学、教育学、民族教育学的关系分析[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何晓雷;;构建中国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滕志妍;;关于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黎军;赵翔宇;;试论教育科学研究创新——以教育人类学为视角[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岳天明;;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祁进玉;;教育人类学研究:中国经验30年(1978~2008)[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常永才;王欣冉;;何以促进今日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发展:美国学习研究的启示[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汤莉莉;;儒道思想在完善教师人格中的互补功能[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三辑)[C];2004年

10 叶琛;戴王磊;李长瑾;黄国胜;何金彩;;不同经济水平大学生心理档案分析[A];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6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巴战龙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跨文化看教育人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李研;厚礼送教师 文化差异惹争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3 袁同凯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George D.Spindler 之文化教育人类学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 涂元玲;“文化中的教育”:美国教育人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海路;教育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胡小勇;资源本地化:E-learning新视点(下)[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7 西南大学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曾维希邋张进辅;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异域文化下的心理适应[N];中国民族报;2007年

8 封丘宜昌学校 郑宜昌;学校的管理与文化形象[N];新乡日报;2006年

9 欧阳琦(Mary Ann O'Donnell);一个美国人的后真理教育[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10 方国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国宏;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赵淑岩;以校本课程建构透视牧区教育的自由与多元[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巴战龙;人类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4 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李红婷;无根的社区 悬置的学校[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吴晓蓉;仪式中的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萍;教育现象学方法及其应用[D];河南大学;2010年

8 邓桦;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秀梅;社会阶层差异对教育过程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李甜;美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及启示[D];西南大学;2010年

3 白芳丽;以库恩“范式”理论反思我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D];西南大学;2010年

4 廉丽娜;费孝通教育人类学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11年

5 鹿晓莹;斯平德勒教育人类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杨会;德国、奥地利的教育人类学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李恬;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陈凤娥;“状元村”的教育人类学考察[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9 王婧;奥格布(John Uzo Ogbu)教育人类学思想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阳贤;面具下的教育[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766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0766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d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