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纳教育思想的几点理论回顾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本文选题:全纳教育 切入点:回顾 出处:《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立足于对西方全纳教育思想有关的文献的分析 ,概要地回顾了全纳教育发展的历史、揭示了全纳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描述了与之有关的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总结了围绕全纳教育思想的不同争论 ,并结合我国随班就读的发展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on inclusive education in the West,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history of inclusive education, reveals the basic viewpoints of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concep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ifferent debates about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udying in class in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7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彭霞光;美国全纳性教育[J];特殊儿童与师资研究;199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钱丽霞;;全纳教育在中国实施之设想[J];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05期
2 陈莲俊;;浅谈学前融合教育的课堂教学原则[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年Z1期
3 兰继军;从国外特教对象的演变看我国特殊教育的改革[J];中国特殊教育;2001年04期
4 王文宝;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工作调研——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8期
5 邓猛;普通小学随班就读教师教学调整策略的城乡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海鸥;;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中国的全民教育和全纳教育之实施状况[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7期
2 李立早;;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全纳教育适应问题的思考与分析[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钟英兰;;试论全纳教育面临的困境[J];青年文学家;2011年16期
4 蓝建;;芬兰全纳教育:让所有学生都成功[J];中国民族教育;2011年Z1期
5 范秀辉;申仁洪;;美国教师职前全纳教育能力的培养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6 漆彦忠;;试论全纳教育理念的当代价值及其在高等教育中的转借[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2期
7 张文琪;;全纳教育背景下浅析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J];群文天地;2011年10期
8 苏慧;雷江华;;国外全纳教育背景下特殊学校的角色定位及其启示[J];现代特殊教育;2011年Z1期
9 齐文;;“全纳教育”理念下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6期
10 吴雪萍;;全纳教育背景下我国体育资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平红姣;;“全纳教育”观指导下的精神科护患关系构建[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张会亮;;英国全纳教育:让所有人融入主流的权利[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董尼;;在全纳教育理念视角下的摄影教育实践[A];科学素质培养的实践和探索[C];2009年
4 翁绮睿;;英国全纳课程的发展进程与困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颜家睦;;全纳教育特殊儿童社区康复模式的探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努力办出老年大学的水平、特色和效益[A];围绕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加快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江苏省老年教育研讨会暨省老年大学协会第十三次年会交流材料选编[C];2003年
7 卿素兰;罗杰;;农村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学校支持系统与评价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丁安祥;;承载“全纳教育”之重任——民间组织参与老年教育办学的实践与思考[A];江苏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选集(2000—2004)[C];2005年
9 乔晓艳;黄正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回顾与展望[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李琛;;论中国旅游容量研究的误区[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艾丹青邋通讯员 郑锦杭 张萍;“明珠”的孩子说这里没人叫我“乡巴佬”[N];杭州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高靓;世界目光聚焦全纳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刘延东;推进全纳教育,促进和谐世界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记者 王莉;拉萨市残联积极推行全纳教育[N];西藏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刘小兵;全纳教育是建设全纳社会的最有效途径[N];光明日报;2009年
6 汪培坚 廖建霞;衢州中专践行全纳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记者 秦保树 通讯员 李晓阳;新乡幼师在德育工作中引入全纳教育理念[N];新乡日报;2010年
8 记者 彭薇;“全纳教育”培养通才兼顾偏才[N];解放日报;2009年
9 谢云挺;全纳教育:起点公平始于“有教无类”[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10 赵一枫;全纳教育在这里初绽蓓蕾[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伟;全纳教育实践研究:英、美两国的经验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杜晓萍;全纳学校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柳;从隔离到全纳[D];西南大学;2009年
4 张凤琴;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时间认知机制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宋志强;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6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苏雪云;超常高中生自我意识及其对情绪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周红;表情达意与心灵润泽[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媛媛;美国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晓明;美国全纳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3 裴巧灵;芬兰全纳教育研究—历史、现状及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婷;北欧全纳教育的特色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会敏;全纳教育理论分歧的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楠;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借鉴[D];西南大学;2011年
7 王玲玲;中美全纳教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周兰芳;全纳教育:瑞典模式[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姜亚洲;全民教育与全纳教育关系辨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温江;小学校长对全纳教育的态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875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587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