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与重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的潜在课程研究
本文关键词:断裂与重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的潜在课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现代性教育 潜在课程 文化断裂 身份重构 学业失败
【摘要】:本文所探讨的潜在课程重点在于“潜在”上,目的是想说明在少数民族地区现代性学校教育中的潜在课程是如何存在的,它潜在地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经研究发现,潜在课程与少数民族文化是一种冲突的关系,表现出了“断裂”与“重构”的文化现象。因此,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探讨潜在课程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和个体的潜在作用:作为文化断裂,类似于强制地要求停止你以前的思考和习惯;身份重构则要求你必须获得与以往不同的身份和意识,并先适应学校中生活和现代性要求。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现代性教育 潜在课程 文化断裂 身份重构 学业失败
【基金】: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课题“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中的一部分,课题编号:05BSH014
【分类号】:G752.3
【正文快照】: 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现代性之所以成为这个领域中的核心主题①,是因为现代性的来临使得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不论其内容和形式,还是其理念和实质,都与以往不同,人们常用“断裂”(Discontinuity)和“重构”(Reconstruction)描述这一历史进程。在整个世界教育史上,现代性教育已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钱民辉;;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理论建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2 钱民辉;民族教育三疑三议[J];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新平;粟进英;;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2 周莉;浅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郭锐敏;;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民主输出的特点及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周艳;李新;;教学病理学视角下对“对话教学”实践的审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5 张能为;;文化、语词与文明:伽达默尔的文化理解与现代社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贺飞,陈世永;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的现代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宫维明;全球化背景下价值冲突的逻辑进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阳春花;易志高;;跨文化沟通中的深层观念障碍探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丁慧琴;;语文教师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要素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10 李富;;透过《非诚勿扰》看对话理论下的婚恋观转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军;;国家繁荣的标志:多元化下的价值统一——转型时期政府塑造社会认同感的职能研究[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2 钱子文;;我们到底要什么?——危机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化[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冯玮;;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异——从词源到现实意义[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4 曲洪亮;;文化软实力与精神文明建设[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5 唐翼;;简评文明冲突及其给予我们的启示[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国勇;刘洋;;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民族教育发展[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宋丙涛;;黄河农耕文明辉煌和衰落的制度性和经济性原因分析[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8 燕继荣;;对于服务型政府改革的思考[A];中国改革论坛文集[C];2007年
9 马玲娜;;乡村体验型老年度假公寓的开发构想[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鹭娟;李朝平;;“教育过度”问题研究综述[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7 许颖;清代文官行政处分程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9 隋伟;东亚金融合作法律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白千文;广义制度关联性视角下的转轨路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海源;新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变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志杰;上海市小学3-5年级体育教育健康促进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践[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胡骏军;法治背景下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郑闯;镜像与他者:《印度时报》涉华报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兰卉;日本传统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焉晶;中小学校长变革型领导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才;当代青少年道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龙洲,乐文革;潜在课程教学体系初探[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2 刘强辉,孙兴伦;构建学校体育潜在课程体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陈昀;从潜在课程与第二课堂之比较看潜在课程的作用[J];前沿;2005年04期
4 李代丽;;潜在课程:内涵、功能与建设[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7年02期
5 田慧生;当今课程理论研究的新课题(上)——潜在课程研究评介[J];课程.教材.教法;1988年02期
6 谢春艳;浅谈潜在课程与校园文化[J];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1期
7 王蓉;对体育学院校园潜在课程建设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陈红军,贾连芝,宋书通;试论潜在课程对学生影响的心理机制[J];教育探索;2004年04期
9 王兆珍;开发德育潜在课程:当今高校德育新的突破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02期
10 邹淑芳,付亚坤,徐永杰;谈潜在课程教育[J];沈阳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金土;;减少和挽救“学业失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A];第三届中国教育家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孙杰远;;文化的断裂与教育的使命[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雪红;;试论网络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杨轶;吴军;;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文化障碍——以上海市住房倒按揭政策研究为例[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征文选[C];2008年
5 杨轶;;以房养老模式推行的文化障碍[A];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6 张琳;;影响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7 陈忠勇;;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 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8 袁书华;;不良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中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其对策[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9 孙以灌;;陶行知的课程化素质教育体系[A];纪念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20周年——陶研优秀论文集[C];2004年
10 沈小勇;;传承与延展:乡村社会变迁下的文化自觉[A];秩序与进步:浙江乡村社会巨变历程与经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亚明 韩浩月 陈远鸣;文化断裂之后还会有文化[N];美术报;2009年
2 广州文化学者 党西民;文化断裂导致行为断裂[N];东莞日报;2009年
3 王宪昭;失去传承人意味着文化断裂[N];中国文化报;2011年
4 畅远;改革传统课堂 挖掘潜在课程[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彭梦瑶;给学业失败孩子更多温暖[N];中国人口报;2008年
6 周润健;专家认为:学业失败是未成年人犯罪的起因[N];中国社会报;2008年
7 徐迅雷;如今我们为什么“没文化”[N];中国改革报;2007年
8 许嘉璐;文化断裂令人忧虑[N];人民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蔡虹 实习记者 杨璇;多少岁能决定人的一生?[N];北京科技报;2010年
10 王国曾;大学生网络成瘾造成的危害[N];天津教育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郑秀敏;危机与良机:教学偶然事件的潜在课程资源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吕晓娟;性别视角下的东乡族中小学潜在课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邱戈;大众传播的文化断裂论当代中国媒介的身份危机[D];浙江大学;2006年
4 汪凌;学业的成功与失败:学业评估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丛静;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丽丽;论语文潜在课程的开发[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邓安容;中学化学潜在课程审美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兆珍;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德育潜在课程的开发[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黄文结;论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潜在课程[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尹珍玲;基于潜在课程的高校德育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6 王柱华;中西潜在课程比较及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7 张文翼;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潜在课程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8 石丽;班级文化的生成机制研究:潜在课程的视角[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军强;潜在课程的文化品格及经营策略[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10 石明兰;反学校文化:学业失败的一种社会动因[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051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905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