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述评
本文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述评
【摘要】:在世纪之交我国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孟万金教授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经过几年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一面旗帜,引领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目前,该体系呈现出以下特点: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稳步推进;测评工具的研发与大型数据库建设日臻完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广泛运用于各级各类教育并不断丰富和发展。未来研究可望在理论效度、不同群体的发展与干预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作者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
【关键词】: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理论体系 实践模式 评述
【基金】:安徽农业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009zs10)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批准号:FBB06024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48
【正文快照】: 1引言在世纪之交我国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孟万金教授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经过几年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一面旗帜,引领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中国期刊网近十年(2000.1-2010-11)收录的文献统计表明,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题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孟万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根基[J];高教探索;2001年04期
2 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占;王静;;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5期
2 向蓓莉;比较教育学的价值判断与研究范式: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的研究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3 田祖国,白晋湘,钟海平;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变迁与少数民族价值意识重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俞爱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农村体育文化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5 罗林;;从产业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论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6 王玉芳,蒋敏元;国有林区社会文化重构的动因[J];商业研究;2005年15期
7 刘中露;企业文化建设与共同愿景[J];商业研究;1998年10期
8 董中锋;出版职业精神与先进文化的内在协同性[J];出版科学;2005年06期
9 周毅;网络文化释义[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姚凯,吴鲁平;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观启示[J];城市规划汇刊;199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学军;超越传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走向[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魏凤;中国企业管理文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5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姜月;遮蔽与解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陶红;教育价值观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付秀荣;和谐多样: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D];吉林大学;2005年
9 孙先英;论朱学见证人真德秀[D];四川大学;2005年
10 刘军平;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福平;新闻出版文化学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2 马守敏;大众传媒中的性别岐视[D];郑州大学;2000年
3 游春嫦;中国汉语文教材文化的视角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贾爱明;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卫;企业家文化背景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6 钱亚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嬗变与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陈明义;嬗变的村庄[D];福州大学;2003年
8 陈晓龙;论新时期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形式上的整合[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炜炜;试论老舍笔下的女性形象[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曹望华;论道德整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凤芝,孟庆富,李咸英;大学生人格特征与体育运动参与程度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2 沈德立,马惠霞;论心理健康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4期
3 安芹;贾晓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我意识的现状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4期
4 朱小蔓,其东;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5 孟万金;;美国道德教育50年的演进历程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6 胡炳仙;;教育即生成——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解读[J];煤炭高等教育;2007年01期
7 周皓;;流动儿童心理状况及讨论[J];人口与经济;2006年01期
8 王芳,吴晓丽,沈玉林,王惠凤;小学民工子女的自我概念和行为问题[J];中国校医;2005年04期
9 郑剑虹,黄希庭;自强意识的初步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3期
10 任俊,叶浩生;积极心理治疗思想概要[J];心理科学;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松林;;主体教育研究:视野、论域与方法[J];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2 骆峤嵘,张向前;邓小平教育思想浅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2期
3 丁兴富;论远程教育的逻辑起点和主要矛盾——兼论远程教育的若干基本问题[J];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4 景红娜;;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一点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年04期
5 郭平;;论邓小平学校德育思想的理论构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李希贵;;教育家是可望而可即的[J];中国教师;2010年10期
7 黄建军;;“以人为本,文化传承”的教育学理论建构——胡德海《教育学原理》理论体系述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04期
8 程黎;庞亚男;李泊;朱丽娟;;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新探[J];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11期
9 柏洪伦;;搞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抓关键、转观念”[J];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11期
10 李瑞玲;李笑梅;李连玉;;对大学生加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明东;陈瑶;;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系统论[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冯晓林;;儒家教育学说的逻辑起点试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张春钺;;创建教育合作学的理论体系[A];首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苏思慧;;右脑与直观性原则[A];广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广西高教研究》创刊十周年(1985-1995)论文选集[C];1996年
5 朴雪;刘家勋;吴昌明;;关于构建双发展教学评价理论体系的探索[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大章;侯怀艮;;试论陶行知的科学教育思想[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7 阎有生;史群耀;;学习陶行知十大精神[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2年
8 王华容;;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困惑[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王彬;向茂甫;;教育学史在我国的演进和发展——学科制度建设的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10 张咏梅;吴荣先;;初中生依恋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方智范;对语文教育理论体系的“痛感”与“重构”[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李令清;对教学反思“发烧”问诊[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刘建平;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扎实推进一流大学建设[N];天津教育报;2007年
4 缪榕楠;和谐社会中的教育和谐[N];新华日报;2007年
5 郭雄伟;以十七大精神为统领 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N];商洛日报;2007年
6 胡乐乐;想象力之于教育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罗金远;“大教育”需要新眼光[N];光明日报;2007年
8 记者 唐慧卿;市教育局主题宣传教育务求实效[N];宁波日报;2008年
9 网络科技时代海口实验学校 陈海洋;正确统筹基础教育信息化六大关系[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10 江教;吴江“特色学校建设”国家级课题顺利结题[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晓雄;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加涅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唐爱民;道德教育范畴论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胡加圣;基于范式转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刚宏;论邓小平的教育思想[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曾茂林;建构“教育场论”关键因素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3 郁惠;罗炳之教育研究思想论略[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郜影;新加坡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5 商利民;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周凤瑾;教育技术学范畴问题探析[D];河南大学;2009年
7 张娟;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D];扬州大学;2004年
8 刘长贵;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邵先锋;从“名教出于自然”到“名教即自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郭辉;基于E-Learning的CSTB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043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043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