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学生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7 07:13

  本文关键词: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学生模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 学生模型 适应性教学内容组织 适应性测试


【摘要】: 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是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热点之一,它是教育学、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由于传统网络教学系统忽视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对所有的学习者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导致了学习者经常发生网络迷航和认知超载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教学的质量,因此目前许多研究开始关注创建适应性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在本质上是一类支持个性化学习的在线学习环境,它能够针对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而提供适合个体特征的学习支持,包括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等。 本研究针对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学生模型和适应性教学内容的组织开展研究。在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中,学生模型是系统的核心组件,它记录学习者的个体特征,反映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为系统进行智能决策提供了决策依据;适应性教学内容是系统根据学习者个体特征定制的个性化教学内容,它既是系统最重要的学习支持方式,也是系统适应性最直接的体现。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系统方法和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研究工作主要包括: 1.以历史发展为线索总结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智能化历程,分析了智能教学系统的优势与不足,认为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是当前数字化学习支持平台的发展趋势。 2.在深入分析增强适应性超媒体应用模型(EAHAM)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EAHAM模型的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体系结构,它主要包括媒体空间、领域知识模型、学生模型、情境模型、教学模型和适应性模型等六个部分,并添加了适应性学习模块、学习策略模块和学习工具模块。基于EAHAM模型的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体系结构深化了系统的组成部件和运行机制,不仅能够根据学习者在知识基础、学习风格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应性学习支持,而且在系统实现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3.建立了一种基于认知状态和学习风格的学生模型,反映了学习者在认知状态和学习风格两方面的个体差异。通过对智能教学系统中典型的学生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智能教学系统中的学生模型主要功能是诊断并记录学生的知识状态,特别是诊断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的错误概念。这种学生模型局限于学习者的知识状态,而对学习者的其它个体特征缺乏了解。为了反映学习者在先前知识基础和学习风格方面的个体差异,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认知状态和学习风格的学生模型,它主要包括了学生描述、学习风格、认知状态和学习历史。其中,学习者的认知状态和学习风格是基于EAHAM模型的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主要适应维度。本研究采用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模型(FSLSM),通过学习者在网络课程在线注册时填写问卷调查进行初始化。 4.将认知能力和学习风格作为基于EAHAM模型的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两个适应性维度,提出了基于认知能力和学习风格的适应性教学内容组织模型,详细分析了适应性教学内容的组织过程。适应性教学内容的动态组织模型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一是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根据领域知识的层级结构、面向任务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水平分类动态地组织适应性教学内容。二是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根据FSLSM的“感知——输入”两个维度提供适应性教学内容表示策略:根据FSLSM的“处理——理解”两个维度提供适应性导航策略。适应性教学内容采用SCORM标准进行封装,并在学习过程中基于认知状态进行适应性标注。 5.采用计算机自适应测试技术来诊断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并根据测试结果动态地更新学生模型。在项目反映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在线测试系统的体系结构,采用三参数逻辑斯蒂模型分析了选题算法、能力评估算法和测试终止条件,并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国家精品课程设计了自适应测试的原型系统MET-CATS,分析了系统自适应测试的运行过程和评价过程。根据测试结果,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被分为初级水平、中级水平和高级水平。
【关键词】: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 学生模型 适应性教学内容组织 适应性测试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10
  • 图索引10-12
  • 表索引12-13
  • 第一章 绪论13-25
  • 一、选题背景13-16
  • 二、问题的提出16-18
  • 三、研究意义18-19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19-23
  • 五、论文的结构23-25
  • 第二章 适应性学习的理论基础25-39
  • 一、知识与学习25-26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6-31
  • 三、认知灵活性理论31-33
  • 四、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33-39
  • 第三章 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及其结构模型39-61
  • 一、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发展39-51
  • (一) 从程序教学到智能教学系统39-46
  • (二) 从超文本到适应性超媒体系统46-48
  • (三) 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48-51
  • 二、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结构模型51-54
  • (一) 典型的适应模型51-52
  • (二) 增强适应性超媒体应用模型52-54
  • 三、基于EAHAM模型的ALSS体系结构54-61
  • (一) 设计思想与目标54-55
  • (二) 体系结构设计55-58
  • (三) 适应性过程及其特点58-61
  • 第四章 学生模型及其分析61-73
  • 一、学生模型的特征与类型61-63
  • (一) 学生模型及其特征61-62
  • (二) 学生模型的分类62-63
  • (三) 学生模型的作用63
  • 二、学习理论对学生模型的影响63-64
  • (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生模型的影响63-64
  • (二)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生模型的影响64
  •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生模型的影响64
  • 三、典型的学生模型64-68
  • (一) 铅板模型64-65
  • (二) 知识覆盖型学生模型65-66
  • (三) 基于约束的学生模型66
  • (四) 贝叶斯学生模型66-67
  • (五) 若干典型学生模型的比较67-68
  • 四、开放性学生模型68-73
  • 第五章 基于认知状态和学习风格的学生模型73-93
  • 一、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中学生模型的定位73-76
  • (一) ITS与ALSS学生模型的差异73-74
  • (二) 相关的学习者元数据标准74-76
  • 二、远程学习者的个体差异76-81
  • (一) 先前知识基础77
  • (二) 学习风格77-81
  • 三、CSLS学生模型的构成81-86
  • (一) 学生描述82
  • (二) 学习风格82-84
  • (三) 认知状态84-86
  • (四) 学习历史86
  • 四、CSLS学生模型的初始化86-93
  • (一) 学生描述的初始化86
  • (二) 学习风格的初始化86-93
  • 第六章 基于CSLS学生模型的适应性教学内容组织93-129
  • 一、适应性教学内容动态组织的过程模型93-103
  • (一) 基于知识树的领域知识表示95-100
  • (二) 面向完整任务的教学策略100-103
  • 二、基于CSLS学生模型的教学内容组织103-112
  • (一) 基于认知能力的教学内容组织103-105
  • (二) 基于学习风格的教学内容选择105-108
  • (三) 基于学习风格的适应性内容表示108-110
  • (四) 基于学习风格的适应性导航110-112
  • 三、基于CSLS学生模型的教学内容适应策略112-115
  • (一) 基于认知能力和学习风格的教学内容适应策略112-114
  • (二) 基于认知状态的教学内容适应性标注114-115
  • 四、案例:基于MOODLE平台的适应性教学内容组织115-129
  • (一) 基于Moodle平台的ALSS架构115-117
  • (二) 基于SCORM标准的教学内容组织117-129
  • 第七章 基于适应性测试的学生模型更新129-145
  • 一、学习者能力评估模型及其实现129-133
  • (一) 项目反应理论129-131
  • (二) 基于CAT的学习者能力评估模型131
  • (三) CAT模块的体系结构设计131-132
  • (四) CAT模块的数据库设计132-133
  • 二、适应性测试的关键技术133-137
  • (一) 项目反应模型的选择133-134
  • (二) 试题库的建立与维护134-135
  • (三) 试题选择算法135
  • (四) 能力参数估计135-137
  • 三、案例:《现代教育技术》国家精品课程的适应性测试137-145
  • (一) MET-CATS系统的核心算法137-141
  • (二) MET-CATS系统的运行141-143
  • (三) 能力评估的结果143-145
  • 第八章 研究小结与后续研究145-149
  • 一、研究结论145-147
  • 二、主要创新点147
  • 三、后续研究147-149
  • 参考文献149-157
  • 致谢1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全,宁卫列;智能CAI学生模型的建立及领域知识提取方法[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0年01期

2 孙西朝,甄长玉;谈CAI系统的教育应用[J];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0年03期

3 刘婷;智能化教学系统ISTS[J];洛阳大学学报(自科版);1994年02期

4 乐毓俊,刘占平,刘光然;智能教学系统集成开发环境及其认知型学生模型的研究与实现[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4期

5 李鹰,何佳,刘政凯;一个智能化英语教学系统的研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6 孙沛;教师模型与学生模型的构造[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7 王晓琳;高丹丹;张际平;;智能授导系统中的学习者本体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8 齐晖,郭欣;智能计算机和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9 吕逸,冯德民;ICAI系统的模拟实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武栋;;基于WEB的ITS中学生模型和教学策略的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晖;;多媒体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设计[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张来希;申晓龙;;可定制的网络课程系统研究[A];AECC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俞文泰;董灵平;闻卫东;邢鸿燕;;钢筋混凝土肋形梁楼盖优化设计智能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三卷)[C];1990年

4 吴真;王俊松;储健;詹青龙;;基于Multi-Agent的网络化智能CAI技术框架[A];2004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胡学钢;;智能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系统设计[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6 邢娅浪;何鑫;李明;赵甘露;孙世宇;;基于ICAI技术的自行高炮智能教学训练系统的研究[A];2002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穆艳玲;;体育教学仿真系统的初探[A];2006年全国体育仪器器材与体育系统仿真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8 梁艳书;孙兰凤;杨涛;;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的现状与未来[A];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三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9 刘习军;贾启芬;张文德;张宏志;;实验动力学CAI教学软件的研制[A];世纪之交的力学教学——教学经验与教学改革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10 程媛;熊志勇;;教学专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A];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仕品;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学生模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郭长庚;智能教学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3 柏宏权;适应性教学系统中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周竹荣;基于语义的教学网格门户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王晓琳;本体驱动的网络智能教学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钟国祥;基于网格的智能学习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刘志勇;基于本体的自适应学习方法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夏天;研究性学习支持系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晓强;E-Learning知识共享与适应性应用环境研究[D];东华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林蛟;英语语法在线学习系统的学生模型的研究与实现[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自郁;基于代理的远程教学系统及学生模型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3 陈玲;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学生模型的设计与实现[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4 龚涛;多维教育免疫艾真体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5 田冰雪;ICAI系统学生模型的设计与系统评价[D];天津大学;2003年

6 刘通江;个性化课件生成系统中动态学生模型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7 马爱利;贝叶斯网络在远程教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8 吴战杰;网络远程教育中学习者特征分析体系的构建及学生模型(student model)的设计[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闭应洲;基于WEB的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10 刘寅;基于Web的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024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1024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2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