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际合作:薄弱学校改进的文化视角
本文关键词:校际合作:薄弱学校改进的文化视角
【摘要】: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教育公平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我国学者针对薄弱学校改进策略做了很多研究,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特别是在支教这种解决方式上,政府、学校和学者们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实际效果一直都不理想。 笔者在就读研究生期间,看到《宁波晚报》报道了一则通过校际合作改造薄弱学校的案例,案例中以文化为媒介的校际合作模式不仅具有其理论依据,而且体现了其相对于其他支教方式的比较优势和实践意义。本文包括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思路介绍。经过相关研究资料的梳理和对镇海中学、大榭中学两所学校的校际合作案例进行初步了解的前提下,笔者认为文化缺失是导致传统支教方式效果不佳的的主要原因。为此笔者采用结构性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寻找理论对案进行理论阐释,并归纳出一条途径。 第二部分,对薄弱学校进行概念界定,并对成因探析和改进措施做出研究综述。本研究认为,薄弱学校指的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办学水平相对不高,学校文化相对落后并由此导致社会声誉相对低下的学校。一所学校之所以成为“薄弱”,存在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两大部分原因。学者们对从社会、教育系统和学校内部三个层面对薄弱学校的改进做了很多探讨,从支教方面来说,传统的各种支教方式普遍存在的文化缺失,正是我国薄弱学校改进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部分,个案介绍、调研过程和数据处理结果呈现。作为受援学校的D中学从2007年起连续三年向重点学校Z中学派出一个高一班级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并于一年后带回Z中学的优质文化。笔者于2008年5月开始赴Z、D两所中学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尽管存在负面影响,这种校际合作方式仍显示出较为显著的正向作用。 第四部分,以文化为内容的校际合作方式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运用文化变迁和文化整合理论来解释以文化为内容的校际合作整体过程,采用学校文化的“生态树”模型来作为学校文化要素的理论源泉,把“文化自觉”作为具体文化渗透和濡染过程中的理论依据。 第五部分,对个案进行理论分析,归纳出一条面向薄弱学校校长的完整的可操作的路径。根据上一部分的理论阐述,结合案例,本文分先进文化的形成、带回和扩散三个阶段,运用文化自觉的理论就学校文化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的主要变化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面向校长的管理途径。 第六部分,研究结论。研究表明在校际合作中运用文化变迁和文化整合理论,并依据“文化自觉”来具体指导文化渗透和濡染过程,有助于使薄弱学校的文化完成自己的变迁过程,由弱变强。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52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宏义,许明;美国扶助薄弱中小学的主要措施[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2 孙启林;孔锴;;全球化视域下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3 杨指挥;冯文全;黄育云;;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与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4 冉亚辉;;薄弱学校的改造途径[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7年06期
5 范国睿;;论校长的文化使命[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彭国平;薄弱学校如何自我改造[J];湖南教育;1999年11期
7 冉亚辉;;浅论基础教育中薄弱学校的形成原因[J];基础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8 贺武华;;英国“教育行动区”计划改造薄弱学校的实践与启示[J];教育科学;2006年03期
9 牛冬梅;校长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相生互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1期
10 林光浩;;浅析农村薄弱学校的现状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袁彩哲;薄弱学校改造中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桂强;薄弱学校发展中的矛盾及其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侃;多维视角下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卢长智;薄弱学校办学潜能开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秦素粉;英国薄弱学校改进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姜水晶;薄弱学校形成原因分析及改造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602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260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