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内隐观:人才领域特征及其归因

发布时间:2017-12-06 23:05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内隐观:人才领域特征及其归因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创造性人格 内隐观 人才领域特征 归因


【摘要】:通过两个实验考察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内隐观的人才领域特征及其归因偏见。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不同人才领域的创造性人格内隐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即大学生比较看重政治军事领域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的人才,而不太看重文学艺术领域的人才;(2)大学生对创造性人格的内隐认知显著好于对非创造性人格的内隐认知;(3)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内隐观归因倾向于实体论,即他们认为创造性人格更多与人固有特征相关。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浙江省宁海县教师进修学校;浙江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G444
【正文快照】: 1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初Sternberg把智力的研究分为外显理论和内隐理论后(Sternberg,ConwayKetron,1981),研究者们试图调整传统外显理论的研究思路,转而研究普通人对创造性及人格的内隐观,为创造性及人格的研究寻找新的突破口。内隐人格理论不是心理学家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岳晓东;两岸四地大学生对创造力特征及创造力 人才的认知调查[J];心理学报;2001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诣晨;内隐人格观对社会信息加工模式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骆一,阮昆良,刘敏;大学生创造性人才观及相关因素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高雯,杨丽珠;国外关于儿童特质稳定性理解研究的新进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韩春英;关于创新教育的心理学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张军;青海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2期

5 王美芳,张利萍;儿童能力概念发展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6 武义;大学生创造力的现状及影响创造力的主要人格因素[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剑 ;影响员工创造性绩效的组织情境因素及动机机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2 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慧馨;关于小学教师对创造性个性特征认识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史淑霞;影响学生思考力水平的因素及在化学教学中的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郑显亮;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崔诣晨;内隐人格观对社会信息加工模式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玉峰;高中生物理创造力的基础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6 齐冰;特质稳定性信念与特质起源信念的发展及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7 邴倩;表扬、儿童的能力理论与其失败后反应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苏霞;人际情感与儿童社会判断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梁小玲;教师创造型教师内隐观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10 高雯;3~9岁儿童特质稳定性理解发展特点及其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崔红,王登峰;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确认与形容词评定结果[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2期

2 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年10期

3 查子秀;超常儿童心理与教育研究15年[J];心理学报;1994年04期

4 陈祉妍;人格评估中的投射技术[J];心理学动态;1999年04期

5 陈祉妍;内隐动机的测量[J];心理学动态;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荣先;;大学生就诊心理特征及应对措施[J];大众心理学;2003年12期

2 齐原;;大学生情绪调节的现状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3 鲍丽;熊英;;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J];德州学院学报;2011年S1期

4 高燕;赵乃迪;苏展;;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查[J];大众心理学;2009年02期

5 谢彦彦;;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初探[J];才智;2011年17期

6 郭瞻予;;大学生自主性研究历史与现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郭中然;;大学新生的心理调适[J];大众心理学;2003年11期

8 胡雁波;;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06期

9 张志松;尹国兴;;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探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朱博;;浅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卫生及心理健康的因素[J];才智;2011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晓路;;大学生创造力特点的研究[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2 罗晓路;;大学生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王玉;;试析心理量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应用状况[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4 徐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5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董海婧;褚宇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迟立忠;周湘文;;大中学生身体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整体自尊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杨凯;张烨君;;当代大学生诚信人格特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罗佳;姚本先;;当代大学生形象的心理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丁秀玲;韩力争;冯玉州;;大学生的人格描述与心理健康教育[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实习生 张婷邋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 段素菊 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伍芳辉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讲师 袁光亮;引导比实践更重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杨晨光;教育部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题研讨班[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舒斌;我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N];安徽经济报;2006年

4 ;我州特岗教师资教大学生陆续到位[N];恩施日报;2006年

5 沙琼;大学生郁闷时别“硬扛”[N];健康时报;2007年

6 郑祥渊;戴云山麓“高知村”[N];福建日报;2007年

7 通讯员 安立新邋记者 荣肖磊;我省2007年度“助学工程”受助生确定[N];河北日报;2007年

8 桑红;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常用办法[N];四平日报;2006年

9 周慧虹;就业大学生别被心理不适应难倒[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10 记者 赵大勇邋赵小羽;不善交友致大学生心理疾患,父母有责任[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佳川;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5 李j;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马嵘;不同运动方式和情境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8 张瑜;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9 张雯;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渭玲;媒体暴力信息对不同现实暴力接触大学生生理心理的不良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成义;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高迎浩;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3 阳柳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孙竟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5 石晓勇;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杨琳娜;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7 冯红霞;体育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8 肖秋萍;团体心理咨询促进大学生自我接纳水平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王彦如;山西省大学生SCL-90的常模建立[D];山西大学;2003年

10 张岩;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2602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2602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1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