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教科书中的异域文化——以国际理解教育为视角的考察
本文关键词:社会科教科书中的异域文化——以国际理解教育为视角的考察 出处:《教育学报》2010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培养学生国际意识是社会科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并在一系列社会科教科书的编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国际理解教育的视角来看,教科书对异域文化的编写与设计既重视知识的呈现,更重视通过具体文化情境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文化识别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反思能力。教科书中的这些内容设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科教科书编写者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Abstract]:......
【作者单位】: 人民教育出版社;济南外国语学校;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国际理解教育在西方国家已经实施半个多世纪了,在中国的起步比较晚。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实施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渗透到学科课程之中。在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际意识”、“世界意识”、“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下)[J];群言;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云霞;埃德加·斯诺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传播[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江合宁;可持续发展与民族法律文化的继承[J];河北法学;2000年03期
3 郑尤;;小议正确处理恩施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关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8期
4 王婧;从象征人类学的角度看教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阎光才;话语霸权、强势语言与大学的国际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1期
6 辛儒;孔旭红;邵凤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地域文化保护与利用——以方言为例[J];河北学刊;2008年02期
7 唐锋卢;关于写作教学理论的文化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蒋俊;宗教的日常:对文化的一种观察[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9 董国安;;社会科学多元解释的合理性[J];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10 王皎;;旅游收益的旅游人类学研究[J];华章;2009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孙杰远;;文化的断裂与教育的使命[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史艳兰;;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石林景区导游词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4 张进;;梁启超的“活态”史学与“三界革命”[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天风;资本逻辑与建筑生产[D];同济大学;2008年
2 王国志;社会学视野中的大众武术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3 翁信辉;南少林五祖拳的历史与文化[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4 曾鹰;技术文化意义的合理性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5 康海玲;马来西亚华语戏曲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孔云;文化视野中的地理教科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蒋俊;帝国边陲:桂西土司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王荣昌;会计制序论[D];厦门大学;2008年
9 姜志明;中国体育教学的文化反思[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10 赖国栋;历史记忆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一楠;西汉儒学政治化过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翔;集体记忆视域下的“单位文化圈”现象及其公共治理意义[D];湘潭大学;2009年
3 周蕾;阳村平话人人文特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4 罗成华;土家族传统嫁妆的文化解析[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5 刘安全;土家族上大人纸牌游戏的文化解释[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6 陈春;影响陶瓷造型设计观念的因素[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8年
7 何华湘;民俗时空观研究[D];温州大学;2007年
8 李宏英;社会科学中的认知相对主义问题[D];山西大学;2009年
9 马源远;从“跳花”中折射出的民族文化社会变迁[D];贵州大学;2009年
10 谷雨;列维—斯特劳斯传播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丽敏;;开展小学生阅读外国文学名著活动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年04期
2 熊梅;李水霞;;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J];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3 李世彬;孙雪梅;;研究生国际理解教育的实现途径[J];学理论;2010年06期
4 沈晓敏;;日本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评析——以中日关系的内容比较为中心[J];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02期
5 朱效梅;;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合力[J];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6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和谐社会中道德教育的独特性研究”成果公报[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年01期
7 叶荷;;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融合——从操控论的角度探讨《迦茵小传》译本的杂糅现象[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蓝银华;李平;;四川省法学会民法经济法研究会 国际经济法研究会2009年年会暨研讨会在我校举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2期
9 邓亮;;典籍英译中文化离散的初步验证——以《道德经》第一章英译为例[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栗军;;论西部边地散文的魅力——马丽华、沈苇散文比较[J];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书艳;;注重学习实践,促进学生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2 李协京;;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政策[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3 李协京;;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政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王英姿;;译名研究述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徐琴;;浅论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常悦珠;陈慧;;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阶段研究[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7 李进书;;世界性知识分子和地域性知识分子:詹姆逊的双重身份[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王文岚;黄甫全;;论新课程改革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内容的发展——以人教版社会科教科书为例[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9 沈健;;文化差异:跨文化管理研究的基点——跨文化管理研究回顾[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10 仲小敏;;我国中学地理课程价值取向的百年嬗变与思考[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博达;墨尔本世博会回眸[N];中国旅游报;2010年
2 记者陈静 通讯员梅强;山东大学与美大学合开全球气候变化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宋yN;规划布局:海南主题公园四大优势区域[N];海南日报;2010年
4 记者 王文佳;公共外交民间外交大有可为[N];联合时报;2010年
5 李青 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校长 石惠新;立体构建学校教育改革“框架”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方略”[N];文汇报;2010年
6 邓道勇;把保山建成沿边开放试验区[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7 ;异国风情浓郁的罗西亚大街[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欧梁 通讯员 蔡华波;科学规划 高效利用 分期开发 互利双赢[N];岳阳晚报;2010年
9 见习记者 王洋;三里屯:有多少爱可以重来[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10 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 毛杰;“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所蕴含的教育理念[N];河南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华林;走向生本的教科书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继和;日本初中理科教科书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兴洲;重构学校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朝辉;浅层文化中断与深层文化中断[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5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严书宇;社会科课程研究:反思与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红丽;新疆节水生态农业系统理论与制度创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9 刘招成;施坚雅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杜晓利;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海燕;中小学国际理解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立杰;当代日本学校消费者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雷欣欣;以合作学习为途径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行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洵燕;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于希勇;美国社会科公益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彭坚;基于儿童迫切愿望的社会科教材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艳玲;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岳松;新课改条件下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谢萍;小学英语课程中国际理解教育目标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常庆;臣民教育和公民教育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52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352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