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为手段——杜威眼中的教育与社会
本文选题:杜威 + 教育目的 ; 参考:《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摘要】:从杜威的教育思想内部看,他的教育无目的论自成体系;从杜威教育思想与社会思想的关系中看,教育则成为他实现社会理想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他始终把教育看作是社会和人之间互相促进的动力性因素,他的教育目的实际上服务于教育外的社会目的:改造现存社会、建立"民主共同体"。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wey's educational thought, his theory of educational apocalypse forms its own system, and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wey's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social thought, education becomes the main tool and means to realize his social ideal.He always regards education as the motive force between society and man to promote each other. His educational purpose is actually to serve the social purpose outside education: to transform the existing society and to establish a "democratic community".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分类号】:G40-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赵必华;建立教育目的导引机制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韩久建;;课堂互动活动有效性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王爱敏,杜新安;存在主义的个性化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陈爱傼;实现知识、社会和人三因素的平衡与整合——多元智能理论对课程改革方向的启示[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郭法奇;探究与创新:杜威教育思想的精髓[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7 郭法奇;灌输式教育:从怀疑、批判到否定——20世纪西方教育的最大变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8 胡定荣;对建构主义教学论的历史、文化与实践的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9 顾明远;对教育定义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10 陆有铨;素质教育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张华;经验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8 张琰焱;网络影响下的高校德育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双;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程红艳;生命与教育——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熊仕葵;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洪兵;论中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马志成;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杜觉民;西方教育理论在近代中国的移植应用和现实思考[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吕丽艳;教育世界中的意义遮蔽与澄明[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彭兴富;论高校德育环境及其优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李长伟;实践哲学:教育迷惘中的选择[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10 亓英丽;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论及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玫;;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探微[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吴亚玲;;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蒋莹莹;李款;;试析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观[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鲁珊君;;评杜威的教育目的观[J];学理论;2010年24期
5 袁德润;;以教育为手段——杜威眼中的教育与社会[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程天君;;教育无目的? 儿童中心论?——杜威两个重要教育命题献疑[J];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7 李海艳;;解读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J];宿州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刘坚,刘健;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与哈耶克的“自生秩序”[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张法琨;;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批判继承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4年02期
10 朱映雪;;民主教育与民主社会公民的塑造——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当代诠释[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芳;罗祖兵;;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目的——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现实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褚洪启;;杜威的教育目的浅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周瑞;;由教育目的引发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李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姚家群;;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张巍;;杜威道德教育理论的探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季苹;;杜威教育价值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刘黎明;;杜威“生长目的”论与罗杰斯“自我实现目的”论之比较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肖凤彬;;从社会存在看教育目的的演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10 李劲松;;杜威教育目的观中的民主思想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捷;走进杜威的思想深处[N];中国教育报;2003年
2 闫学;教育“方程”的一种解法:以实用来回答[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胡乐乐;热衷现代教育理念不该忘记杜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单中惠;杜威:“西方孔子”在中国(上)[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张树伟;我们为什么需要补读杜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丁永为 胡根林;杜威的课程哲学说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上海 李勇;教育也可以等于“挑葱卖蒜”[N];社会科学报;2003年
8 王冬桦;杜威在苏俄遭遇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单中惠;杜威:“西方孔子”在中国(下)[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吴子桐;杜威与现代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2 靳涌韬;教育学视域下我国现代学校变革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3 沈岚霞;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对华教育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关松林;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庞庆举;教育学的人性假设与理论构建的关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肖晓玛;杜威美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云;经验、民主和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8 吴晓蓉;仪式中的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郭庆霞;美国赫尔巴特学派运动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10 冯青来;文化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继维;杜威兴趣教育思想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欧阳叶;民族文化视野中教育目的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人性论认识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徐倩;培养智慧:杜威课程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苏州大学;2011年
5 叶春英;杜威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6 方建锋;论影响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主要原因[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徐迎环;人之解放——杜威教育哲学的批判性旨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永聚;杜威实用主义评价观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
9 许玮;对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解读和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东倩;社会本位教育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548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75486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