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Abstract]:In this paper, 300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Parental rearing style scale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ping style scale, and the effects of parental rearing style on the form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ping style and parental rearing style were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ping styl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confirmed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parental rearing style on coping style.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雨新,方新;大学生应付策略的适应性和身心症状[J];心理学报;1990年02期
2 黄希庭,余华,郑涌,杨家忠,王卫红;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01期
3 陈树林,郑全全,潘健男,郑胜圣;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怡芳,张晓莉;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严以德;;职校学生自尊、自我效能感与应付方式的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4 张涛;李祚山;;中学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特点及其关系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5 刘凌霜;;高职医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刘朝莹;应对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夏凌翔;试论心理学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应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谢琴;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校别、性别及焦虑水平差异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廖晓平,解亚宁,朱秀清,黄义春,张勇;社会支持和应付方式与装甲车辆乘员患神经衰弱的相关性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1997年03期
10 唐柳云!545005,马梁红!545005,刘念邦!545005;心理社会因素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影响[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宝;高中生考试焦虑影响考试成绩的模式和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旭;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许小冬;竞技信息及优秀选手对竞技信息的处理[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5 刘志宏;初中生校园压力因果模型建构与压力疏导团体辅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6 胡志;我国篮球运动员比赛应对方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7 郭成;青少年学业自我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8 杨俊敏;维汉大、中学生体育目标定向、身体自尊、社会性体格焦虑、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董会芹;3-5岁儿童同伴侵害的一般特点及其与应对策略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杰;教师问题行为及其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王娟;5123名新兵自我效能的相关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3 孔祥荣;初级水平留学生汉语听力课堂焦虑及其应对方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4 杨静;大学生应对能力问卷的编制与实测[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伦琼;中职生自卑心理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彦;中小学生社会支持特点的初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7 徐馨琦;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人际压力及情绪反应关系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沈鑫华;广泛焦虑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学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9 向守俊;初中生挫折应对自我监控训练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郑桂芳;三所不同类型中学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卫东,黄伟清,叶斌;应对的多测评维度的鉴别分析[J];心理科学;1998年01期
2 张虹,陈树林,郑全全;高中学生心理应激及其中介变量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9年06期
3 张雨新,方新;大学生应付策略的适应性和身心症状[J];心理学报;1990年02期
4 韦有华,汤盛钦;大学生应付活动的测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7年01期
5 姜乾金,黄丽,卢抗生,娄振山,扬爱如,陈慧,毛宗秀;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与心身健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04期
6 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牟生调;陈泊蓉;;父母的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4期
2 毕玉;王建平;成吉祥;;贫困压力和家庭教养环境对儿童焦虑的影响[J];心理研究;2008年02期
3 温岚;刘自强;黎建斌;;父母教养方式对应对方式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03期
4 陈秀华;小学生心理压力的产生及主要应对方式[J];校长阅刊;2005年10期
5 罗红格;李丽娜;陈晓美;李建明;;城市与农村高三学生人格特质及应对方式的状况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6期
6 黄喜珊,王才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教师效能感相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12期
7 井世洁;李西君;;初中生的抑郁状况及应对方式研究[J];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学术论丛(下);2002年S2期
8 孟沛欣,郭召良,郑日昌;应对的研究路线、评定和统计问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5期
9 赵玉芳,张庆林;西部民众对西部大开发中社会问题应对策略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3期
10 周军,李菊成,熊南山,张瑞礼,邓定安,罗军;伞降医疗队队员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J];航空军医;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欣;;工作应激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陈红;郭成;;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刁利华;李玉玲;尹秋;郭勇;;SARS病人心理状态与应对方式调查及心理干预[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赵坚;邹玉红;;高职大专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的相关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戴天刚;;焦虑症患者的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韩国玲;马弘;邬晓艳;梁光明;谢永标;林红;马林山;赵顺程;;玉树地震后5个月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调查[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侯淑晶;李春光;解亚宁;张小远;肖蓉;;军队医科大学学员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初步分析[A];2004医学心理、军事心理、康复心理、医学心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许慎;;初中农民工子女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申艳娥;;正、负性压力情境下教师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李明;刘文;胡日勒;;大学生思维方式和应对方式相关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原方;寻求积极的应对方式[N];中国妇女报;2006年
2 罗照春;备战高考:甩掉心理包袱[N];健康报;2006年
3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董毅然;腐败导致中学生心理阴影[N];北京科技报;2005年
4 湖南医科大学附二院医学心理研究中心 李欢欢 程灶火;焦虑亦成疾[N];中国医药报;2000年
5 张洪军;你的孩子胆小爱哭吗[N];中国医药报;2003年
6 记者 任珊珊 通讯员 林勇强、于瑞丽;缓解压力:发泄?忍气?[N];广州日报;2004年
7 志振文;用正常的心态面对非典[N];中国石油报;2003年
8 杨小柳;让孩子不成为“问题儿童”[N];健康报;2004年
9 罗照春;母亲抑郁 殃及孩子[N];健康报;2006年
10 石国兴邋高志文;关于心理和谐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庆英;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杨海燕;工读生与普通生父母依恋与行为问题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的对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方必基;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团体干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国艳;中国12~36月龄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刘文;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6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7 奚s,
本文编号:22908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290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