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控制感剥夺激发状态毅力:趋近动机的中介和控制源的调节作用

发布时间:2020-07-09 11:04
【摘要】:控制感剥夺对个体的影响存在两种极端,时长可能作为二者的边界条件:长时控制感剥夺会消耗个体的能量导致不良的后果(Alloy,Peterson,Abramson,Seligman,1984),而短时控制感剥夺会带来个体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Zhou,He,Yang,Lao,Baumeister,2012),如状态毅力(DiMenichiRichmond,2015)。同时趋近动机是目标实现的助力剂(张顺民,冯廷勇,2017),可能作为背后的影响机制。此外,内外控倾向的个体在面对逆境时的归因方式也会带来不同的行为表现(Zeelenberg,Van,Vries,2000)。本研究通过预实验和三项递进式正式实验探讨不同时长的控制感剥夺对状态毅力的影响、趋近动机在短时控制感剥夺对状态毅力影响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控制源在短时控制感剥夺对状态毅力的影响中的调节作用。预实验采用概念判断范式检验了控制感剥夺范式的启动效果。34名普通大学生在完成不同类型的控制感任务后,完成正确概念和掌控感的填写。结果显示,控制感剥夺组在正确率和掌控感上都显著低于控制感维持组。结果表明,概念判断范式对控制感剥夺的操纵有效。实验一和实验二都将采用该范式。实验一采用2(时长:短时vs.长时)×2(控制感:维持vs.剥夺)的组间设计,检验不同类型的控制感剥夺对状态毅力的影响,主观报告(毅力量表)和认知任务的成绩(CCPT的正确率、反应时)作为因变量指标。结果显示短时条件下,控制感剥夺组的状态毅力总分、努力持续性维度以及正确率显著高于控制感维持组;长时条件下,控制感剥夺组的正确率显著低于控制感维持组,而在主观报告上的差异不显著。实验二采用单因素(控制感类型:短时剥夺vs.短时维持)组间设计,深入探讨高低趋近动机在短时控制感剥夺对状态毅力影响中的中介作用,主观报告和握力坚持时间作为因变量指标。结果显示不论是努力持续性得分还是行为表现,高趋近动机都起着中介作用。实验三采用2(控制感类型:短时维持vs.短时剥夺)×2(控制源:内控vs.外控)的组间设计,改用回忆书写范式检验控制源在短时控制感剥夺对状态毅力的影响中的调节作用,主观报告和迷宫坚持时间作为因变量指标。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论,短时控制感剥夺可以有效诱发毅力状态,主观报告和行为指标都得到证实。但是控制源的调节作用方面,两项指标的结果不一致,控制源仅在短时控制感剥夺影响迷宫坚持时间上存在调节作用,与外控型的参与者相比,短时控制感剥夺激发状态毅力的作用对内控型的参与者影响更大。结论:(1)短时控制感剥夺带来状态毅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努力持续性上。(2)短时控制感剥夺通过提升高趋近动机进而激发状态毅力。(3)控制源能够调节短时控制感剥夺对状态毅力的影响,但该调节作用仅存在于行为任务中。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844.2
【图文】:

论文,思路,控制感


图 2 论文整体研究思路2.2 研究意义2.2.1 理论意义(1)将控制感剥夺这一传统的心理学研究以积极的角度来探讨,关注了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更为健康和谐的发展方向——状态毅力。(2)探讨趋近动机的中介作用,丰富了情绪的动机维度的研究,另外有助于更深入理解控制感剥夺背后的影响机制。(3)引入控制源这一人格变量,有利于探讨短时控制感剥夺的适用人群,并提供个性化指导。2.2.2 实践意义个体并非被动的忍受失控感,而是积极主动地去重获控制感。该研究为运

范式,示例,参与者


3.2.3 实验仪器、材料与范式仪器设备:为避免研究参与者彼此间相互干扰,实验实施过程中,对单个研究参与者单独施测。使用型号为 Dell Pentium 的台式电脑作为刺激材料呈现的设备,显示器的大小为 23 英寸,屏幕的分辨率为 1280×800。材料通过E-prime2.0 呈现在电脑屏幕上,参与者以按键的方式对任务作出相应反应。实验采用概念判断范式(见图 0-1)(Pittman & Pittman, 1979;Zhou et al.,2012),电脑每次会以伪随机方式呈现两张图片,需要参与者根据反馈选出包含正确概念的图片。每张图片包含 4 种属性的组合(字母的大小写:A 或 a;字母外边框的形状:圆形或方形;字母外边框的颜色:红色或绿色;字母外边框的线条:实线或虚线),总计 8 个元素。每个 block 会随机预设一种属性下的一个元素(如实线)作为正确概念,参与者通过 10 个 trials 来最终形成这一正确概念,第一次判断凭猜测,之后的九次根据反馈来一步步形成正确概念。维持组:电脑将根据参与者的反应给予正确反馈;剥夺组:电脑将根据 50%正确、50%错误的概率随机给予反馈。

控制感,对状,类型,时长


86)=5.33,p<0.05,ηp2=0.058)(图 1-1)。具感剥夺组的状态毅力总分显著高于控制感维持组(F(1.073),结果与假设 1-1 一致;长时条件下,两组的状态果未支持假设 1-2。分维度兴趣稳定性和努力持续性作为因变量,进行 2(控×2(时长:短时 vs.长时)的多元方差分析,联合方差性,符合多元方差分析的前提(Box’s M = 2.91, F =0.31,制感和时长的主效应均不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0.05,ηp2=0.078)。一元方差分析结果说明,二者交互维度(图 1-2)。具体来看,短时条件下,控制感剥夺高于控制感维持组(F(1,86)=5.93,p<0.05,ηp2=0.065)时条件下,两组的努力持续性得分差异不显著,结果型和时长对兴趣稳定性维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侠牧;李雪榴;李红;杨柯;;左前额叶与趋近动机加工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5年05期

2 王芳;李志荣;;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新生代农民工的适应策略及可协商命运观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4年05期

3 唐海波;何晓琴;吴晓薇;;状态自我控制的研究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2014年05期

4 张连成;张力为;高淑青;刘嘉蕙;;情绪抑制与表达对运动员自我控制损耗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年08期

5 董蕊;张力为;彭凯平;喻丰;柴方圆;;自我损耗研究方法述评[J];心理科学;2013年04期

6 张力为;;运动员的自我控制:重要理论及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13年03期

7 高学德;;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内疚感和羞耻感对反事实思维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年02期

8 陈宏;王苏妍;;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12期

9 刘惠军;高磊;;趋近和回避动机的区分及其对心理病理学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11期

10 郭f+澄;郭永玉;;社会情境中的控制感[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楠茶;心智游移和注意网络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哲;长时间控制感剥夺对科学信念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匡扶东;长时间控制感剥夺对次级控制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3 蒋力彬;习得性无助易感性的神经基础[D];暨南大学;2013年

4 张敏;情绪对心智游移的影响及心智游移对情绪的调节[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5 高伟娟;对控制感的心理学理解[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473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7473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6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