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论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及其教师角色

发布时间:2017-06-17 00:04

  本文关键词:论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及其教师角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主体间性教育是近几年来我国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新的生长点,主体间性的提出,解决了主体性教育的困境,为我们理解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对从主体间性的哲学意蕴出发,分析了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特别是提出了在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下教师角色的重塑:与学生在互为主体中平等对话,与学生在相互尊重中相互欣赏,与学生在相互理解中共同发展。这应该成为当代教师在师生关系上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是教育应该追求的理想。
【作者单位】: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主体间性 视角 师生关系 教师角色 尊重学生 人与人关系 共同发展 个人主体性 教育理论 相互尊重
【基金】:2007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7SJD710045)
【分类号】:G456
【正文快照】: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师生关系因教育而生,为教育而存,承担了专门的教育功能。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学习、理解,都是在一定的情境和氛围中进行的。师生关系作为一种“背景条件”,既作用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行为,同时也有力地“支撑”和促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天宝;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2 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刘国建;高晓钟;陈年强;梁均宁;;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张立国;;从“教学结构”到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对教育技术理论建构的哲学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5 刘慧;交往:师生关系的新概念——当代教育转型中师生关系的理论探讨[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6 郑召利;论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邵泽斌;;“和谐社会与教育形态”的嬗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8 郭祥超;;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知识分子意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9 郭浩;;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新视角[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闵绪国;;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应坚持的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颜利;论全球发展的公正性[D];苏州大学;2002年

2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4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立志;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发展的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春泉;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D];复旦大学;2003年

7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方秋明;汉斯·约纳斯的责任伦理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李轶芳;交往教学理论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敏;网络人际交往探微[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岳伟;交往理论的教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曹海浪;论网络道德主体的构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尚兵;个性化阅读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秀娟;论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意义[D];宁夏大学;2003年

6 佘丽;多向交往的德育价值解读及其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叶绪江;交往理性与学校组织范式的反思及建构[D];苏州大学;2003年

8 陈光宇;试论生态文明的主体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刘继华;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10 陈秀玲;论教学中的动态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陆自荣,杨凤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体制的人格基础[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1期

2 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3 曾新;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金惠敏;孔子思想与世界和平——以主体性和他者性而论[J];哲学研究;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德楠;中国文学作品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视角”[J];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01期

2 杨占民;;论视知觉大小及其恒常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1期

3 胡克;;切点与最大(小)值二、三例[J];数学通报;1983年01期

4 苗木;;我歌唱飞翔——写在滑翔学校[J];体育博览;1984年09期

5 王炳明;;终点名次逻辑直观判定法[J];山东体育科技;1984年03期

6 董辅杰;;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艺术坐标系[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S1期

7 魏嵩年;;论闻一多开放型民族视角的诗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8 辛力;;对一个遥远世界的发现——马原西部小说的视角特点[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5期

9 金伟忻;;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10 吴乾生;;辅助圆在解平几题中的应用[J];中等数学;198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红;;从康德到皮尔士——皮尔士对康德哲学的符号学改造[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许平;;从禅的图形到东方文化中的主体间性[A];“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吴恒贵;;浅论社会学理论研究的视角[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赵硅;;论纪实摄影的历程、进程及其走向[A];按“华赛”标准共创中国新闻摄影新辉煌——第七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暨“华赛”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认知视角对语篇语域的设定[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谢家训;;县域教育制度创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莫爱屏;蒋清凤;;语篇视角与语用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琳;;主体间性视角中的翻译主体[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段世昕;;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视角[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冰;对话批评[N];文艺报;2001年

2 傅永军;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术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2年

3 顾智明;道德建设应以诚信为重[N];解放军报;2002年

4 马维聪;人的本质新定律[N];云南日报;2002年

5 李三福;教育学研究:从关注理论到强调实践[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记者 陈芝国;新老学者为当代文艺理论创新寻找出路[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郑保章 周文杰;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N];人民日报;2003年

8 皇甫晓涛;中华性与中华民族的复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9 刘晶 (媒体编辑);知识的张力[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10 晨云;多用大众语言[N];文汇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迎生;心灵真相在日常话语中的呈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晓东;多维视野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形态考辨[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今杰;哲学的改造—阿佩尔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何林;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5年

6 高尚涛;权力与规范[D];外交学院;2006年

7 林林;被追诉人的主体性权利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文斌;隐喻构建与解读的主体自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10 陈明芳;英语博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中的转述[D];厦门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峰;“有用公度一切”——实用主义真理观评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唐丽娜;主体间性理论与现代管理学的前提假设[D];西北大学;2001年

3 邓友超;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4 华章琳;论伽达默尔超越相对主义的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殷霞;无限制的交往共同体[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东海;主体性·主体间性·交往实践[D];湘潭大学;2002年

7 唐新发;论文学的主体间性和意义生成[D];厦门大学;2002年

8 顾建亚;道德变迁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浙江大学;2002年

9 岳伟;交往理论的教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付洪泉;胡塞尔前期思想与后期思想的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论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及其教师角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67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4567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0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