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与策略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与策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内涵与策略的探索,许多学者曾做了大量研究。本文从优化教育传播系统工程的角度,结合对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反思,进行重新审视,指出整合应该实现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与人的整合三者的有机统一,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科课程 内涵与策略 人的整合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当今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让人们开始思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教育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笔者认为,教育的本质任务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2 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7期
3 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4 张际平,高丹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与层面实质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7期
5 曾祥霖;张绍文;;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6 李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7 徐儒;郑培培;;西部地区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学科整合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年16期
8 陈绍群;郑学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J];台州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01期
10 王春;;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叶梅;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有效性与实施[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刘和海;马水红;张新明;;教育技术学的本土化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刘凤侠;董明会;王鑫淼;;论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金月;;探讨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之整合[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7期
5 吴燕;张志强;;E-learning与知识管理[J];图书与情报;2007年05期
6 苟泽志;;教学理念、媒体、方法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的整合[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7 苟泽志;;多媒体课件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8 孔颖;;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9 白雪;李雪;李佳琪;;信息技术与高等院校音乐课程整合的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10 王楠;;高校中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讨论[J];才智;2010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迅;;用更广泛的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活动——以录制视频活动为例[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唐晶;;谈高校化学教学现代化[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3 张保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我见[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4 明洁;;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整合初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美术专辑)[C];2006年
5 王振芳;;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邢程;李玉梅;邵伟;余敏;吴克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分析[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梁续广;;浅谈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科学整合[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陈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之我见[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陈智;;信息技术与新的学习方式的整合初探[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邢程;李玉梅;邵伟;余敏;吴克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分析[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定;在线学习(WBL)服务质量评价与改进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赵可云;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简婕;支持高阶思维发展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陶凤翔;高校数字化学习与师生共同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建华;Web环境下智能协作学习系统构建的理论与方法[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叶丽新;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高丹丹;基于LPSS的教师专业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晓慧;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审视[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江卫华;协同学习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互动设计、分析与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甜甜;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琪;基于RBF的语音情感识别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沈晓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个案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兰淇;数字化模拟法庭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金建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技术整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卜红丽;新课程理念下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D];鲁东大学;2009年
7 王朝成;基于项目的案例学习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浙江大学;2010年
8 张丽敏;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整合的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刚阳;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马前;数字化学习对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强;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胡庆芳,程可拉;美国新课程标准推动下最佳实践的课堂建构[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3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4 郭绍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7期
5 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7期
6 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7 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8 王琴,杜华,张舒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9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10 叶立军;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大同市举办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骨干教师培训讲座[J];山西电教;2007年02期
2 王曰牟;;突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高原现象”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02期
3 王冬梅;;案例 美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06期
4 杨建军;杨改学;;甘肃省中小城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反思[J];山西电教;2007年04期
5 董琰;;如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25期
6 林更环;;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策路与实施[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12期
7 周子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取向和实质——2009年度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三[J];中学语文;2010年10期
8 杨晓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2007年51期
9 ;关于在全国征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课例”的通知[J];网络科技时代;2002年11期
10 张际平;;整合前与整合后的变革[J];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丽华;;借着WebQuest的翅膀高飞——小学信息技术与常识学科课程整合的几点体会[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振芳;;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佳木斯市第一中学课题组;蔡福民;要秀丽;;“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探索性实验”研究报告[A];走进新教育: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成果集[C];2006年
4 陈瑞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理论与实践初探[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陆凤瑾;;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6 李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与探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7 李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与探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甘肃卷)[C];2010年
8 郑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探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9 梁续广;;浅谈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科学整合[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保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我见[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锐邋记者 李林岩;探索现代教育教学方法[N];吉林日报;2007年
2 曹全路 刘观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步步为营[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江苏省镇江市谏壁职业高级中学 王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我见[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4 山东省潍坊盲校 王培峰 韩志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点缺失[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宋树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十大误区![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6 宋树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十大误区[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7 晓梦;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N];中国教育报;2002年
8 上海市教科院现代教育实验室主任 蒋鸣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性思考[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陈志强;探索 实践 超越[N];闽西日报;2005年
10 杨启渊(作者单位为太原市杏花岭区教师进修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N];山西政协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丽新;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孙众;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课内扩展阅读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肖玉敏;校长的技术领导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陆真;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周跃良;支持高级认知发展的VLEs设计理论与实践[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谢忠新;学校信息化应用评估模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永锋;从“建构性学习”到“学生有效参与”[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马德四;教育信息化本质研究:教育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武荷岚;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物理学与教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钟永江;中学物理资源开发与应用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洁芳;中美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阳春;曲靖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与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晓艳;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育整合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4 花钰锋;信息技术与聋校高中历史课程整合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丽;银川市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菊;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探究学习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吴长永;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的设计与实施[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姜灵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磊光;我校不同类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上的差异研究报告[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菊;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与策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1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491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