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人性论的新视角及其教育意义

发布时间:2017-07-03 11:22

  本文关键词:人性论的新视角及其教育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人性 人性论 “五性”人性论 人性化教育


【摘要】:作为教育基础的人性论多是对抽象人性的研究,对具体人性之复杂多样性、整体性、动态生成性、历史文化性关照不够,存在对教育场域适应的局限。从具体个体人性发展变化的过程角度看,人性是人以先天的遗传和发育为基础,在人生实践历程中经环境影响与自我选择而生成和发展的内在特性。它包含习性、秉性、共性、天性、自性,它们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变化,构成了人性动态发展的图景。这种人性认识能适切地阐释教育场域的人性问题,推动我们审慎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尤其是深刻理解:教育的核心意义是促进人性发展与完满;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性多样发展的人;教育的关键是启发自觉、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能力;人性化教育是提升人性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 新乡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人性 人性论 “五性”人性论 人性化教育
【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委课题《硕士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的发展性研究》(课题编号教外司留[2009]8号) 河南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有效教学研究——“成人”的视角》(课题编号2009-JKGHAG-0585)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教育是属人的、人为的、为人的,对人性问题的探索历来深刻影响着教育理论建构和教育实践的性质、方向与深度。本文基于对教育的人性论基础的反思,提出从具体个体人性整体发展的过程角度来分析人性的“五性论”,并探讨其教育意义,以求为教育人性化发展探寻和提供新的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高清海;“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J];江海学刊;2001年01期

2 张曙光;人的哲学与生命哲学[J];江海学刊;1999年04期

3 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4期

4 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年09期

5 李政涛;教育学的生命之维[J];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6 石中英;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J];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7 陈瑛,林桂榛;“人性”新探[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守花;学生主体及其发展探析[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程从柱,包诗忠;学生参与管理的主体性教育意义[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王云;古代希腊的灵魂观念及其历史演变[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顾明远;对教育定义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6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7 江峰;;客观与主观:当代课程哲学的两种知识观评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8 李金荣;;平等及信息平等的逻辑过程[J];图书与情报;2007年01期

9 曹前贵,黄孝玉;新课程视野下教师角色的重塑[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冯燮刚;李子奈;;经济学的困境与行为经济学的解构[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安奎;;寻求合法性:高校趋同的动力机制——再论高校恰当定位为何这么难[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何齐宗;走向审美人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靖国平;教育的智慧性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么加利;走向复杂:教育视角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陈益;游戏:放松的智慧[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鞠玉翠;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伟胜;现成生活与可能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姚远峰;寻求意义:现代教育之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程广文;数学课程提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伟芬;论大学生的闲暇教育[D];湖南大学;2006年

2 马青;学校管理企业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学义;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4 阮红芳;批判反思型校长培训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侯明志;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岳滢;德育社会生态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赵小荣;学生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对教学的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朱志光;民办教育观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冯立明;自组织理论对创造教学的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10 张宏涛;论网络时代的教师角色[D];河南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中英;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2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3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4 薛晓阳;教育的超越本质及其自由教育的理想[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5 邬志辉;教育的内在失衡与重建——人之和谐发展视角的审视[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徐晓雄;混沌理论视野中的教学系统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12期

7 黄颂杰,宋宽锋;对知识的追求和辩护─—西方认识论和知识论的历史反思[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8 俞吾金;关于人性问题的新探索——儒家人性理论与基督教人性理论的比较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9 郭声健;艺术教育中的异化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01期

10 张广君;“教学过程”的阐释:比较分析与辩证把握[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阎亚军;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文霞;个性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199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红改;;强化师德 以人为本营造人道化教育[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0期

2 李忠东;;“大拇指”的作用[J];少年儿童研究;2011年12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彬;提高人性化教育素养[N];贵州日报;2004年

2 叶慧君 丁德兴;取消 “三好学生”评比如何[N];中国教师报;2003年

3 夏 坚;慎行“刚性管理”[N];中国教师报;2003年

4 苏红玫;德育不能有“盲区”[N];吉林日报;2004年

5 ;信息化受困通才教育[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郭莹;“语言伤害”:孩子心底最深的痛[N];吉林日报;2005年

7 本报特约记者 平常 小丽;校服,,能否多些人文关怀[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8 本报记者 陶晓庆 本报通讯员 范锦非;远程教育在身边[N];台州日报;2008年

9 市教育局局长 鲍寅初;促进苏州教育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N];苏州日报;2009年

10 记者 张宝琦;让孩子享受教育公平健康成长[N];各界导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胡朝阳;论人性化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杨帆;人性化教育的探寻[D];河南大学;2003年

3 郭佳;论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合理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晓燕;我国“新课程理念”的人本主义倾向评析[D];西南大学;2010年

5 吕娜;保罗·弗莱雷的公民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郭晓君;关于教育人性化的驳论[D];海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杨成凤;高中生心理现状与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罗婉文;开放教育述评[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柏杨;人性化视野下的教育学教材审视[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人性论的新视角及其教育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人性 人性论 “五性”人性论 人性化教育




本文编号:513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513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7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