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教育筹资:“政府—市

发布时间:2017-08-04 00:32

  本文关键词:教育筹资:“政府—市场—志愿”三维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筹资 第三部门理论 志愿机制 筹资主体责任 规范筹资行为


【摘要】:中国现行的教育筹资体制是基于政府、企业、个人三大筹资主体设计而成,重点强调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在教育筹资中的作用。然而,中国的第三部门近年来出现爆发式增长,社会结构正悄然发生改变,对教育筹资提出了新的要求。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引入第三部门理论,重新分析了教育筹资机制,认为除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外,还因第三部门参与而出现了志愿机制,这三者的整合将能更有效地筹措教育资源。而从"政府—市场—志愿"三维视角考察我国教育筹资现状后不难发现,明确各个筹资主体的责任,规范其教育筹资行为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教育筹资体制的突破口。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湖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关键词】教育筹资 第三部门理论 志愿机制 筹资主体责任 规范筹资行为
【基金】:英国政府双边赠款项目、国家级课题“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
【分类号】:G467
【正文快照】: 教育作为科技进步、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原动力,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但发展教育应以相应的投入为前提,因此,如何积极筹措资源,确保教育投入的需要便成为一个日久弥新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引入第三部门理论,从“政府—市场—志愿”三维视角重新审视了第三部门参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永贵,后小仙;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林勇;非正式制度对海外华人经济发展的作用初探[J];八桂侨刊;2004年05期

3 何明珂;物流系统的治理结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于唤洲,徐余庆;企业理论的发展及对中小企业理论的支持[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吴昊,杨梅英,陈良猷;超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纵向效率边界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汪锋;关于企业边界——基于交易经济学和分工与专业化理论上的研究评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杨冠琼;经济全球化中非对称性竞争与复杂性动态优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陈高生,卢山;企业内部的组织协调费用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余立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家族治理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3年02期

10 余江,叶林;资本稀缺性与企业权力安排[J];商业研究;200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贺;人为激励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马峰成;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胡延华;引入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4 李洪江;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制度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5 葛乐夫;政府投融资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6 倪建林;利益制衡机制的构架:公司治理结构的法理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7 范世涛;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8 林民书;中小企业的生存及其发展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9 郭其友;中国经济主体行为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10 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礼安;资产剥离动机与绩效研究——基于我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2000年

2 张奇;资本结构调整——上市公司治理的新途径[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3 郭明朝;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军转民及民品企业发展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4 严莉;四川省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5 胡强;成都市国有商业企业的改革方向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6 沈建中;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创新[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7 周小常;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D];湖南农业大学;2001年

8 张振改;关于教育行政职能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李寒冬;国有企业职工持股制度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张良玉;论发展教育产业的必然性及其政策引导[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6170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6170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3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