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走向对话与支持的教育共同体

发布时间:2017-09-22 00:14

  本文关键词:走向对话与支持的教育共同体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问题 学校功能 价值冲突 教育共同体


【摘要】:诸多教育问题的产生源于两个主要问题:其一是学校教育的功能有限性;其二是教育主体之间的教育价值冲突。因而,我们需要重新定位学校教育的有限功能,并寻求教育主体之间能够达成共识的教育价值观。本文认为,建立在公共利益基础上的教育价值共识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思想基础;以这种教育价值共识为基础,借助于信息技术支持的交流、交往、传播功能,建设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的对话平台,以相互支持为准则的教育共同体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实践路径。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育系;
【关键词】教育问题 学校功能 价值冲突 教育共同体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规划项目“新技术、媒体影响力与第三空间教育”(07JJD880231)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G40-01
【正文快照】: 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将具有自然属性的个体转化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人。然而,人的自然性与人的社会性的转换受制于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整体环境。换言之,那种纯粹基于人的潜能发展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想,是天真的“教育乌托邦”;那种不关注社会教化大环境的教育实践,则属于一叶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郁光华;;从经济学视角看中国的婚姻法改革[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2 许月云,林芹芳;新时期大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角色期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3 孙宗芹;;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综述[J];保山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4 王红梅;王涛;;对高校课程体系的理性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4期

5 沈卫华;论控制主义的班级管理[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8期

6 刘声远,陈少武;试论新世纪的教育理念问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郝明君;现代课程的意识形态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孔东;郑灿平;;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考试改革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7年01期

9 李艺;在实践层面上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下)[J];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05期

10 黎加厚;e-Education:电化教育的新定义──关于《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英文译名更新的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宫淑红;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陶红;教育价值观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刘毅玮;西方心理学的传入与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科的发展[D];河北大学;2006年

5 齐梅;教育学原理学科科学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朱超华;教师核心能力发展与教师管理模式变革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建生;图像元数据特征提取及其在检索中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才林;“作新民”、“唤起民众”[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黎明;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中人之问题再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少非;校内考试监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书林;“GX实验”的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和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冯霞;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课件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探讨[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3 李琼;教育技术的变迁与高等教育大众化[D];湘潭大学;2002年

4 吕维宽;CALL与中学英语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昌波;走向构建终身教育体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孙伟;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外因分析及预防之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冯跃;藏族中学生内地教育的跨文化研究——教育人类学的观察方式[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8 李旭明;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潘娟;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重构[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10 曾玮;基础教育新地理课程中的教师角色[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韧;九十年代日本经济发展中的教育问题及其出路[J];现代日本经济;1996年05期

2 ;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认真学习贯彻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J];中国民族教育;2000年02期

3 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J];今日浙江;2000年05期

4 唐芬芬;浅析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建构[J];教书育人;2001年24期

5 陆一;教育 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断想[J];中国改革;2003年06期

6 周元宽;;教育学研究对象问题:反思与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11期

7 肖正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1期

8 田镇香;周志刚;;浅议韩国教育面临的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9 庄玉琳;;“一费制”政策对遏止教育乱收费现象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张丽丽;;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对策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正江;;素质与教育问题的早期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王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宏观背景研究——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视角[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淑琼;;试论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4 赵玮;;勿将留守儿童标签化为“问题儿童”——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贾勇宏;;论寄宿制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的作用——基于中部三省的实证研究[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王守纪;杨兆山;;丰富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 提高儿童积极适应能力——农村寄宿制学校功能性转换及观念变革[A];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丰子义;;浅谈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吴浩亮;;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与贫困地区教育问题[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4年

9 侯怀艮;;试论陶行知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探索——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研究[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2年

10 冯增俊;;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主题[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耀红;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N];菏泽日报;2005年

2 省政协委员 魏绍芬;切实解决进城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N];新华日报;2004年

3 王季冬;应加倍关注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问题[N];人民政协报;2004年

4 实习生 陈英;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进“国考”[N];工人日报;2010年

5 白伟邋段晋会;市民反映的教育问题得到妥善解决[N];太原日报;2008年

6 旺苍职业中学 青永聪;直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N];广元日报;2010年

7 姜堰市蒋垛中学 吉鹏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索与思考[N];江苏教育报;2011年

8 记者 张宏睿;崇信:百名家长有了教育“顾问”[N];平凉日报;2011年

9 贾勇宏 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以教治教”: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之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罗静雯;委员建议为乡村教师免费体检[N];重庆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兴洲;重构学校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海波;教育问题的前提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邵燕楠;走向“情境”与“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胡之骐;公共领域中的师生教育话语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徐丽敏;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一个发展主义的研究框架[D];南开大学;2009年

7 陶红;教育价值观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李敏;美国教育政策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雷云;教育知识的社会镜像[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舟;女童教育研究二十年的回顾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小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熊亚;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缪文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城市中心主义”的视角[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华灵燕;现行义务教育体制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雷树虎;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6 杨文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左嘉琳;从分离走向融合: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功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綦晓光;毛泽东教育思想与当代几个教育问题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9 孙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政府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侯艳敏;流动儿童教育公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976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8976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f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