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杜威的教材观及其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试论杜威的教材观及其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摘要】:杜威在对传统的教材观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阐述了教材与社会生活、儿童、经验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提出了独特的教材观。尽管它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少困难,但是也不乏其合理的思想成分,这对于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的教材改革与教师教材观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杜威 教材观 新课程改革 启示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的学校教材进行批判来重新认识教材的本质及其功能,从而提出了自己的教材观。尽管它是在一个世纪前提出的,但这对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还是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因此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晓宏;;论哲学之思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2 郑富兴;论学校教育的计划性与不确定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年04期
3 米俊魁;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J];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01期
4 韩雪;美国社会科课程的历史嬗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邵兴江;当代日本学校建筑设计新理念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年02期
6 黄海涛;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点之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23期
7 郭昊龙;杜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01期
8 龙宝新;从理性观的变迁看教育精神的转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9 李长伟;批判与反思:教育学的生命之维——与李政涛同志商榷[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10 苏静;论课程观的主体间性转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长智;中国高等教育转型矛盾的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07年
2 陈翠荣;反思与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代建军;论我国当前中小学课程运作机制的转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代建军;论我国当前中小学课程运作机制的转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合荣;事实与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洪生;教育选择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蔡琼;中国民族院校发展中的文化转型[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欧阳文;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朱新卓;本真生存与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樊华强;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人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鲁鲁;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教师实践智慧探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管月飞;论生态课堂及其构建[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马佳;基于课例分析的小学语文课堂文化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顾丽娜;高职院校学生自治组织建设与教育价值实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钱海锋;化学教学中的合作探究学习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徐媛媛;教学中游戏精神下的学生自主性话语权探讨[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曙光;论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8 庄雪芸;浙江纺织服装学院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包蔼黎;迈向课堂学习共同体[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商怀超;虚拟仪器技术在医学仪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汉才;浅析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的本质区别[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2 王天一;杜威教育思想探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3 夏之莲;实事求是地评价杜威的教育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5期
4 袁锐锷;杜威“儿童中心说”对现代教育的影响[J];比较教育研究;1983年05期
5 邹铁军;杜威认识论述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年05期
6 王佩雄;杜威职业教育思想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1984年05期
7 张法琨;;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批判继承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4年02期
8 袁锐锷;杜威的课程论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9 张伟俊;;杜威的教师观述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10 袁锐锷;杜威的教育目的论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琦;张建伟;;再论建构主义学习观[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冯素陶;;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3 吴润根;;改革传统教育的一代宗师[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4 刘蕴宽;;师陶札记三则[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5 刘皇风;安金珍;王军;;奥尔杜威上极性过渡带的形态[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6 汪永康;;杜威: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改造[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董焯钧;;杜威来华讲学对上海知识界的影响[A];“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社会史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赵敦华;;杜威的进化发生学方法[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部分论文[C];2004年
9 张学广;;后现代主义与生态世界观[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吴燕明;;新世纪初化学教育内容的变革和课程结构的发展[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晨;年轻美国的老报纸[N];吉林日报;2000年
2 乔纳斯·F.索尔蒂斯(作者系原英文版编辑);后现代课程观[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胡乐乐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教育学视野中的课堂本义[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文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N];光明日报;2001年
5 张健;陶行知在今天的意义[N];光明日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汪大昭;抓住今日 为了明天[N];人民日报;2001年
7 国理;我国学人积极参与国际文学理论对话[N];文学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郝清亮;耐人寻味的落选与入选[N];中国体育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邱镇祁;沪军难有作为[N];中国体育报;2001年
10 石为华;问一下:儿童所能学习的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泽娜;经验、行动与效果的彰显[D];复旦大学;2005年
2 田光远;科学与人的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3 张云;经验、民主和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4 孔祥田;经验、民主与生活[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5 关松林;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7 张永;西方教育学知识形态演进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马如俊;论杜威的自然主义伦理学[D];复旦大学;2006年
9 李丽;追寻学习的生存论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肖晓玛;杜威美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和国强;评杜威工具主义真理观[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陈国民;评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3 熊仕葵;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聂薇;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5 李灵;杜威教师观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6 程胜;“教育即生活”的解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杜文丽;民主与教育:杜威教育哲学初论[D];黑龙江大学;2003年
8 李润芝;论杜威的民主主义社会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漆明春;美国实用主义思潮对新时期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10 陆洁;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056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056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