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券计划:更多的选择,更少的成果
本文关键词:教育券计划:更多的选择,,更少的成果
【摘要】: 自建国至今,美国的公立学校通过提供免费教育,广泛提高了美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这种公立教育体制里也存在一些弊端,受到了民众的批评。其中,引起较多抱怨和不满的是不同街区的公立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差距过大的问题。在美国各城市,城市近郊的居民主要是相对比较富裕的白人中产阶级,他们交纳的税金较高,因而附近的公立学校得到了较多的政府拨款,相应的教育质量也很好;中心城区则主要居住着黑人、少数民族和一些低收入的白人家庭,他们纳税较少,因此附近的公立学校得到的政府拨款额较低,教育质量也远不如近郊的公立学校。政府规定,学生只能根据教育部门的安排进入住处附近的公立学校免费读书,如对学校不满意要求转学,家长需要自负转入学校的学费。然而,即使这些低收入家庭不满意附近学校的教育质量,想转校,他们也无力支付昂贵的转学费用。这就造成了贫富家庭孩子因居住地不同而接受差别迥异的公立教育,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准则。 对此,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州政府试图用教育券计划来解决这个问题。教育券(voucher)代表一定金额的教育费用,这笔钱将直接交给学生家长,让他们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满意的学校。这样,持券学生可以进入任何一个加入教育券计划的学校就读(包括私立学校和宗教学校)。这个计划实施后,美国民众,学者和媒体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对计划的评价褒贬不一,一些支持者认为计划的实施将迫使公立学校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不得不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反对者则辩驳说,学生带着教育券转入私立学校,会使本来就缺乏资金、岌岌可危的公立学校陷入绝境,而对那些没有转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环境将变得更加糟糕,不公平的现象将再度发生。本论文试图讨论的是,教育券计划为学生带来的更多选择能否解决公立教育体制中出现的问题?计划的普及能否让所有学生真正受到平等的教育? 本文主要以Milwaukee, Cleveland和Florida三个试行教育券计划的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它们各自推行的方案后,文章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估教育券计划的实际意义:持券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表现;教育券计划实施后,公立学校受到的影响;实施教育券计划后,学校里种族隔离现象的再度重现;利用公共资金来支持宗教学校的合法性;以及普及教育券计划后的最终受益者。经过深入分析,本论文认为教育券计划不能解决教育不平等的问题,在计划实施后,更多的学生涌入了宗教学校,也意味着大量的公共资金被转入宗教学校,背离了美国的宪法准则。同时,公立学校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培养之重任,并不能附加于教育券里,顺利地转交给参加教育券计划的学校。相反,在新学校里各宗教派别的影响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歧将更趋激烈,而这必然会对美国社会的民主统一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论文在结语中指出,教育券计划并不能为公立教育体制改革带来富有意义的成果,美国政府只能通过对公立学校自身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完善,来真正实现美国人民接受平等教育,进行公平竞争的梦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571.2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6-7
- ABSTRACT7-9
- 中文摘要9-11
- Introduction11-14
- Chapter 1. Birth and Growth of Voucher Plan14-25
- 1.1 Emergence of Voucher Conception14-16
- 1.2 Creation of School Choice16-18
- 1.3 Voucher Bills18-20
- 1.4 Evolution of Voucher Plan20-25
- Chapter 2.Vouchers in U.S. Cities25-37
- 2.1 Milwaukee Parental Choice Program25-31
- 2.2 Cleveland Voucher Program31-34
- 2.3 Florida Scholarship Opportunity Program34-37
- Chapter 3 Controversies over Voucher Schooling37-44
- 3.1 Public Reflections over School Vouchers38-41
- 3.2 Congress Debates on School Vouchers41-44
- Chapter 4 Assessment of School Vouchers44-59
- 4.1 Performance of Voucher Students in Private Schools44-46
- 4.2 Common Good in Voucher Schools46-52
- 4.3 Re-segregation in Voucher Schools52-54
- 4.4 Constitutionality of Private Schooling with Public Funds54-57
- 4.5 Real Beneficiary of Universal Voucher Plan57-59
- Conclusion59-62
- Notes62-63
- References63-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战秀琴;芝加哥公立学校取消“直升”[J];中小学管理;1998年12期
2 朱兴妹;重视对民工子女的学校教育——我区外来民工子女就学情况调查[J];中学教育;2003年11期
3 陈欣奕;;美国的公立与私立学校[J];黄金时代(学生族);2009年02期
4 武宝生;;“爸爸你得向我道歉”[J];现代青年(细节版);2011年07期
5 瞿方业;;公立学校“出国班”是典型的见利忘义[J];甘肃教育;2011年11期
6 李志友;黄祖才;李秋才;黄明聚;;试论“券”解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必要性[J];发展研究;2011年07期
7 允春喜;王爱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冯硕万;;香港:构建和谐校园的奥秘[J];教育;2011年18期
9 劳凯声;;教育体制改革与改革伦理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徐梦杰;;美国公立学校教师工资制度发展研究——历史及现状[J];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夕多;;弗里德曼的教育券思想与浙江长兴的教育券实践[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2 詹姆斯·杜利;刘强;;为低收入家庭服务的中国民办学校[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3 魏曼华;;国外私立学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回顾与若干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皮江红;;论教育券对我国教育投入的启示[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张国连;;教育税制在美国初建时遇到的矛盾与斗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王兆t
本文编号:10745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074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