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再概念课程观的批判与启示

发布时间:2017-11-15 14:18

  本文关键词:再概念课程观的批判与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课程理论 再概念化 再概念论者 课程观 批判理论 人文社会学科 理论与实务 意识形态 理解课程 课程领域


【摘要】:美国1970年以来兴起一股批判课程理论和实务的风潮,三十多年来这股着重意识形态及人文化的再概念课程观,已成为美国盛行的一种课程观点。这观点有其正面价值,例如促使人们检视课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公或是课程对人文精神的忽视。然而这种观点也遭受一些质疑,例如过度忽略了实务,只取用现象学、存在主义及批判理论等特定的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贬抑科学、管理学及心理学对课程的价值。这种见解主张在美国都不具有全面的影响力,近年来却在中文世界快速扩散。人们应多留意它的理论缺失,而不宜照单全收,尤其要避免推广这种不周全观点,造成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不利。经由对这种观点的批判,可获致五点启示:课程批判与理解之必要、课程论述强调本土与自主、课程理论与实务应整合、课程学理基础广纳文理各科、课程探究着重关键重大议题。
【作者单位】: 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教育学系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一、前言:课程不满的浪潮美国的课程改革于1960年代发展到了一个高潮,随之而起的是对于课程实务运作、实际实施的课程以及课程理论的不满与检讨。1981年季胡等人主编出版了《课程与教导》一书,[1]他们在引言中叙述到课程已在垂死状态,随后兴起的第三势力(third force)企图要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杰;孔子的课程理论和《学记》所设想的教学进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2 田杰;西方和日本对布鲁纳“知识结构”课程理论的批判[J];比较教育研究;1983年03期

3 ;布鲁纳的“知识结构”课程理论受到批评[J];中学语文;1983年11期

4 廖哲勋;美国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J];课程.教材.教法;1984年06期

5 袁锐锷;杜威的课程论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6 吴杰,乔晓冬;课程论的历史发展所揭示的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85年02期

7 吴也显,刁培萼;当代学校课程发展的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1985年02期

8 周欣;美国学前开放教育课程介绍[J];早期教育(教师版);1985年04期

9 廖哲勋;;课程论的研究对象[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5年02期

10 吴也显;我国的国情与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198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远;黄桂玉;谢菊芳;;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标准的研究[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成立70周年庆典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陈海宁;孙芸;;高校课程改革中的精品意识探析[A];中国建设教育协会2002年立项研究课题论文集[C];2003年

3 张永年;;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A];国际现代包装及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苏明光;;千锤百炼打造一门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文课程——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研究与发展报告[A];横店·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日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电生理技术》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A];第八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宋环宁;胡胜利;;新课程 新角色[A];第六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7 潘文林;杨柱元;邱宇青;;用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改进C++语言课程教学模式[A];2005全国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日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电生理技术》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A];中国生理学会第八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王希亮;;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程素质研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10 瞿春波;;浅谈教师如何实践教学反思[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杨骞;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记者 王柏玲;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N];文汇报;2000年

3 记者 王柏玲;青少年信息素养需迅速提高[N];文汇报;2000年

4 杨明全;多元课程意义的追寻与重建[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打破传统 引起兴趣 培养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潘 涌;课程改革中,教研员干啥?[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汪佳敏;倾听·共舞·反思[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8 杨明全;《理解课程》:超出常规说课程[N];中国教育报;2003年

9 姜冬根;后现代思想对课程改革的启示[N];中国教师报;2003年

10 祝振强;一所民办高等职业学院的作为[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海燕;地域文化与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3 陈雨亭;教师研究中的自传研究方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胥英明;后现代体育课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薛国凤;冲突与和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相学;学校如何管理课程[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明宏;校长课程领导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兵;文化的理解与融合:多元文化课程发展的探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高闯;科技活动课程理论与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许丽璇;改革幼师生物教材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蓉;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黄文结;论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潜在课程[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谢登斌;美国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李津;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8 屈岩松;欧洲联合电气公司案例[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9 李辉;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罗尧成;中国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190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190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5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