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网络教学交互状况调查及其设计策略探讨

发布时间:2017-11-23 20:13

  本文关键词:网络教学交互状况调查及其设计策略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课程 教学交互 调查 设计策略


【摘要】:对现阶段Internet上正在运行调试的网络课程的教学交互设计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网络教学交互设计的原则及其策略。
【作者单位】: 上饶师范学院;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按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中学习者学习的主要载体,其交互设计制作的水平直接制约着网络教学交互的实现程度及实现效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丽;术语“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3期

2 陈丽;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5期

3 陈丽;远程教育中教学媒体的交互性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7期

4 刘惠芬,胡欣;人际传播与网络交互性对教学的影响——再论数字媒体基础网络课程个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丽;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5期

2 陈丽;计算机网络中学生间社会性交互的规律[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6期

3 陈丽;远程教育中教学媒体的交互性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7期

4 陈丽;远程学习中的信息交互活动与学生信息交互网络[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9期

5 陈丽;计算机网络中学生间社会性交互的规律[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11期

6 衷克定,刘运华;建立远程教育学习社区的策略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06期

7 曹良亮;陈丽;;远程学习者异步交互的行为方式和特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1期

8 曹良亮;陈丽;;异步交互中远程学习者教学交互水平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2期

9 曹良亮;陈丽;;异步交互中学习者观望原因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3期

10 陈丽;刘慧琼;;媒体界面交互性设计的流程和原则[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冰烯;武法提;;远程教育中的交互媒体研究[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章国英;胡继岳;;网络教学环境中情感交流的缺失及解决策略[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红亮;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互动结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志文;范式转变与理论构建[D];厦门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广兰;对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丁洪霞;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网络教学交互理论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3 姚芳芳;现代远程教育中基于网络的社会性交互环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董平;基于网络教育的高校教学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5 常志英;网络课程中导学策略设计[D];河北大学;2006年

6 韩玉娥;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交互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吴立勇;网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徐建东;成人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曹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建设应用及发展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薇;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建设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丽;远程教学中交互规律的研究现状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1期

2 陈丽;术语“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3期

3 蔡宪;论教学交互[J];江南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春雷;开设计算机网络高层软件设计实验的尝试[J];中国大学教学;1994年03期

2 刘晓梅,孙玉珍,李惠军;微电子工艺器件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辅助教学交互系统[J];山东电子;1997年03期

3 吴承荣;网络授课——一种实用的教学方式[J];天津科技;1997年05期

4 ;Cisco在复旦开设其中国第一所网络学院[J];电子科技;1998年05期

5 王洁;美国的网络课程——GLOBE计划[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年05期

6 乔思·巴格利,李亚婉;广播电视与英特网在多媒体教育发展中的改革与论争[J];中国远程教育;1999年Z1期

7 顾清红;WEB课程及其开发工具[J];常熟高专学报;1999年04期

8 苏无锡;上网去“留学”[J];软件世界;1999年12期

9 任慕;美国沃尔沃斯出版社生财有道[J];出版发行研究;2000年06期

10 方慕真;网上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0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同明;;加入WTO对我国大陆高等教育的挑战及应对之策[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赵琛;罗文结;林智;;基于Web的材料力学教学交互系统设计[A];世纪之交的力学教学——教学经验与教学改革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3 冯炳尧;;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4 余静;王可;;浅谈生理学网络课程中素材库的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5 盛玉麒;;“现代汉语网络课程”基本功能的设计与实现[A];语海新探(第五辑)——信息网络时代中日韩语文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黄海林;孙向阳;;基于Web的大学物理试题管理系统的设计[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成立70周年庆典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谢百治;;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的基础与起步——评中国电教协会2002年年会获奖论文及教学设计方案[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高校教学设计方案二等奖名单[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张岩;;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网络课程质量的评价[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10 孙金立;李路路;王栋;;生物信息学多媒体教学系统结构框架[A];图书馆改革与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余冠仕;网络课程咋算好[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陈学民;网络教育在美国[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张玉玲;从改革课程方面实施“减负”[N];光明日报;2000年

4 蒋衡;网络课程的评估[N];科学时报;2000年

5 ;美国网上虚拟大学日益火爆[N];山西经济日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李伦娥;要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钟伟;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N];中国教育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刘微;网络教育需研究先行[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李健;网络教育正在兴起[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10 广东 肖小亮;AVI巧转SWF[N];电脑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佑林;外语教育网络化的理论思考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徐展;基于心理学的网络教学模型与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品德;基于Web的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志文;范式转变与理论构建[D];厦门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喜艳;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梁立凯;《模拟电子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凯;基于数据库技术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制作[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彭强;《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网络课程设计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振亭;基于系统观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杨志国;AI网络课程中的智能答疑与实验[D];中南大学;2002年

7 徐霞;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网络课程的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罗晓春;网络教育课程质量认证标准的研究与设计[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曹志江;中学互联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祝新宇;基于Web的网络教学交互理论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2196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2196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3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