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论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1-26 13:07

  本文关键词:论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青少年 自我同一性 人格发展


【摘要】:本文简要地阐述了同一性形成的影响因素,着重探讨了同一性对人格完善发展的具体影响,从性格特征、社会信任感、社会性合作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提出当代青少年同一性教育、研究中的一些启示,倡导加强对青少年自我认知的教育,创造良好环境,完善自我同一性,促进人格健康。
【作者单位】: 鲁东大学心理与教育学院 鲁东大学心理与教育学院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一、自我同一性及其形成自我同一性这个概念是由德裔美国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他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是一种不断增长的信念,一种个人在过去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恒常性和持续性,可与他人心目中的自我恒常性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日f,陈香;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龚艺华,纪春梅;试论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培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马晓明,徐宪春;自我同一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卓然;大众传播媒介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影响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树青;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彭永东;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达成的途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王婷;马寅生;;近5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3期

3 齐平;吴金昌;;论大学生独立性、责任感、自尊水平及其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18期

4 杨邦勇;;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策略探析[J];莆田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田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雷雳,陈猛;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生态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7 马玉娥;;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医学教育;200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华桦;上海大学生基督徒的身份认同及成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臻;大学生生涯发展问题现状调查与对策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邓颖琦;大学生上网行为与自我认同、微系统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吴婷婷;生涯发展辅导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李帮琼;重庆市中学生阅读漫画书的现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李丽兰;中学生偶像崇拜及其与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同雪莉;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自我概念和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7 吴宁;职教生自我同一性和偏差行为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8 苏娟娟;青少年学生的自尊、自我和谐和网络关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 曹东燕;信息时代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课程教学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10 史春梅;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宁;从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看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田杰;传媒、权力与权利——现代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媒介背景及防护策略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1999年05期

3 苗苏萍;新媒介教育与青少年信息素质培养[J];当代青年研究;2000年02期

4 赵海,史清敏;关于青少年上网调查的几点思考[J];青年探索;2001年03期

5 卜卫;大众传媒与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J];青年研究;1997年02期

6 郝玉章,风笑天;大众传播媒介与中学独生子女社会化——对湖北省五市镇593名中学生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1997年11期

7 王卫;网络时代青年社会化范式的转型[J];青年研究;1999年12期

8 风笑天,孙龙;虚拟社会化与青年的角色认同危机——对21世纪青年工作和青年研究的挑战[J];青年研究;1999年12期

9 宋德如;信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干预[J];青年研究;2000年11期

10 胡杰容;大众传媒与城市青年的闲暇文化生活——对592名城市青年的问卷调查[J];青年研究;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梓坤;;关于青少年成才问题 兼谈《少年百科丛书》[J];读书;1980年08期

2 罗志野;;开发青少年的智力[J];人民教育;1980年10期

3 ;1980年全国青少年航空夏令营 南京营区活动情况[J];江苏教育;1980年10期

4 冼佩;;青少年能不能看《七侠五义》?[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1年06期

5 高士其;;展开理想的翅膀,飞翔吧![J];中国民族;1981年09期

6 尤宇文;;插上科[x的翅膀——,

本文编号:12298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2298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e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