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对比分析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对比分析
【摘要】: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下半叶,其教育思想在当时轰动一时。2001年,我国教育部开始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并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新课程改革试验区,倡导广大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角色转换,重新理解“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其中的教育理念与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思想有着诸多不谋而合之处。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师范院校的教育功能与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衔接研究”(项目编号:教高2006-102/287)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下半叶,其教育思想在当时轰动一时。2001年,我国教育部开始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并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新课程改革试验区,倡导广大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角色转换,重新理解“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其教育理念与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思想在其产生背景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光伟;;基础设计教学方法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刘婉婷;;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开展大班教学后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3 李华伟;翟启明;;关于构建对话型师生关系的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崔铭;王换娥;;法商类复合型精英人才培养及创新实验区构建[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刘炎,铁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探索[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6 陈扬光;试析多元化的美国学校课程[J];比较教育研究;1992年04期
7 钟启泉,黄志成,赵中建;开拓比较教育科学研究的新视域——兼论比较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8 周华丽,顾志良;论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多样化[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9 崔允o7,夏雪梅;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10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朝珍;;论教师教学决策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林长春;曹静;许应华;曹书梅;;重庆市精品课程《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情况调查[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春宝;刘亚辉;杨灿荣;李军;曹军;;由学校体育课程中的健康教育引发的若干问题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体育专辑)[C];2006年
4 张青霞;;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践[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朱鑫;;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建设的探讨[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一)[C];2008年
6 蒋福华;;问题教学法在医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A];第五次全国医用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石会;邓元庆;关宇;黄颖;;浅谈“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网络课程建设[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11年论文集[C];2011年
8 秦国柱;李娟;;我国民办高校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与思考[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9 黄玉彬;;“现代都市小农夫”综合实践活动平台的构建与思考[A];探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十九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张华;经验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马治国;网络教育本质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邵光华;数学样例学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周勇;综合理科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秋丽;基于探究性学习环境的初中生批判性思维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陈鹤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孟苓莉;小学数学实施档案袋评价的个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艳艳;不同版本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比较与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丽萍;中职教材圆锥曲线部分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胡松龄;教师专业化视野下中学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之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杨似君;职高电子专业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及对策[D];苏州大学;2010年
9 徐小丽;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改革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李红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广全;;浅谈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J];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16期
2 张福平;;生物新课程中老师的适应性状况[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09期
3 冷孝勇;;新课程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西藏教育;2011年06期
4 张莉;;浅谈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J];学周刊;2011年13期
5 李军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J];现代教学;2011年06期
6 吴久远;;以新课改为依托,探索物理教学新思路[J];学周刊;2011年22期
7 曾晶;;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解读[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年04期
8 王永浩;;农小班主任工作如何“到位”?[J];辅导员;2011年Z3期
9 王世勇;;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究[J];考试周刊;2011年55期
10 王占伟;;试谈新课程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红艳;;浅论教师的自主性专业化发展[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2 刘小辉;;新课程下数学教师发展的调查研究[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朱丹茜;;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的创新研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4 许汝祉;;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可能陷入一些认识误区的商榷[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5 周建萍;;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影像文化[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施敏;;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高师教育的挑战与对策[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7 周素卿;;都市地理学的理论光谱与发展趋向:从人文生态学派到后现代主义[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崔勤娣;尹东妹;;反思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9 宋庆发;;春天的落叶让人迷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倾向[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10 陈涛;;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辛成;转变教育理念 向课堂要效益[N];铜川日报;2010年
2 吕益新邋本报记者 蓬国龙 周军;实施新课改 促进新理念[N];黔西南日报;2008年
3 张树伟 陈为友;我们需要能讲到教师心里的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董德毅;浅谈新课程改革[N];甘肃日报;2007年
5 姚树林 记者 陈涛;宜川西郊中学课改工作初见成效[N];延安日报;2007年
6 胡乐乐;领悟新课程的要义[N];中国教师报;2006年
7 ;让我们敲响新课程改革的钟声[N];黄石日报;2006年
8 向燕南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并未因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而失去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解国记 阮大华 田朝晖;光大传统文化,抵御后现代主义消极影响[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凌浩;全面推进与深化 高中新课程改革[N];安庆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源;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陈后亮;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滕学明;论安妮塔·布鲁克纳小说的后现代现实主义风格[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D];黑龙江大学;2004年
5 胡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王维杰;在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7 王凌皓;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理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9 李琼;保罗·奥斯特的追寻:在黑暗中寻找自己的位置[D];厦门大学;2009年
10 康全礼;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小娟;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柏武;论新课程改革中中学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杨;新课程理念下的校本培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歆;苏州初中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D];苏州大学;2008年
5 余航;西南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与教师适应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张华;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潘新民;我国“新课改理念”的后现代主义倾向评析[D];西南大学;2007年
8 林华;龙嘉镇小学科学教师素质状况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淑芳;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黄敏;“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31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231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