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内疚与羞耻关系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7 17:21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内疚与羞耻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 作为人类高度社会化的负性自我道德情感体验,内疚和羞耻既是个体对自身经历的不良事件进行评价和认知的产物,同时也是影响个体后续行为的重要因素,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化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内疚和羞耻关系的研究是近十年来国内外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这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更多的心理学研究关注的是它们的差异,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出内疚和羞耻在概念界定、认知评价、情感体验、行为表现以及心理病理学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与此同时,关注一些主要变量与内疚和羞耻的关系,对人们更好的理解负性情绪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作为人格之核心的自尊是人本能性的生命需要,实现着人各种需要间的和谐性调节,目前中西方学者一致认为自尊是在对自身价值进行判断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归因方式是个人的自我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进行评价的依据。个人主义者文化的代表美国人倾向于用个人自身的原因来解释社会事件的发生,而集体主义者文化的代表中国人则倾向于从环境或外部原因来解释社会事件的发生。本研究通过质和量的方法,运用自我报告法和访谈法来探讨中学生内疚与羞耻的关系,以及自尊、归因方式与内疚和羞耻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以期对内疚与羞耻关系的理论研究和中学生的道德建设做出贡献。本研究包括一个预测和两个系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公开化和私人化”假设以及“伤害自我与伤害他人”假设同样适合于中国中学生群体; 2.中学生内疚感和羞耻感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存在一个由相同到分化的关键期,大致在初三年级; 3.自尊是归因方式与内疚和羞耻之间的中介变量,归因方式对自尊的直接作用大于对内疚和羞耻的直接作用,对内疚和羞耻的间接作用大于直接作用; 4.个体对内疚事件和羞耻事件的归因方式不同于正性事件,个体对内疚事件更倾向内归因,对羞耻事件更倾向外归因; 5.存在“后悔与面子”假设,即当个体经历了内疚事件之后,通常会感到后悔,而经历了羞耻事件之后,通常会感到失面子。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44.2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旭;上海大学生归因方式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爽;青少年的内疚、羞耻、感恩及其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琛琛;小学儿童羞耻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及羞耻情绪对其合作行为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鑫;大学生虚拟内疚问卷的编制及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倪鑫庭;中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特点及与自我接纳、心理幸福感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林;道德违规对个体内疚的影响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7 赵思思;初中生归因、内疚和羞耻情绪与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周捚;初中生内疚情绪体验的发展及其对公平行为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3年
9 李翰飞;青少年羞耻感倾向与核心自我评价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326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232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