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对人性问题的教育学认识

发布时间:2017-12-10 22:28

  本文关键词:对人性问题的教育学认识


  更多相关文章: 人性 人性养成 教育


【摘要】:从教育学的视角探讨人性问题,应注意把握如下三个重要环节:一、人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产物;教育对于人性具有定向、引导、控制和改变的积极作用。二、传统观点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在教育学看来,人性是变化的、发展的和可培养的。本性“难移”,只是表明本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表明其具有绝对的不变性。对于本性中的天性力量,正确的做法是“不必移”;对于本性中的自发成分,不“强移”;而对于本性中的消极因素,也不宜“硬移”;只要坚持因势利导、矫正和完善并举的措施,就不难达到对人性转化提升的目的。三、造成问题学生“人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不仅在于学生在以往经历中有可能受到的非人性的对待,而且也在于学校“人性养成”实践的薄弱乏力所致。从人性作为检验人的自身行为是否同社会相和谐这一尺度上说,培养学生自觉的人性意识、和谐的人性素养,无疑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人性是由人的本性、知性和人性意识等因素构成的人的总体特性;人性又是人的自然人性向自觉人性不断进化、提升的过程。而教育便是实现人性的这种进化提升的一个重要机制。先前有关人性研究的各种论点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大体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人性善恶的先天后天问题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斌荣;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心理特征及其思想政治工作[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2 丰子义;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方法论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杜家贵;历史主体的能动性与受动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赵家祥;为物质生产的决定作用原理辩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张登巧;论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6 徐伟;;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基本内涵[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吴向东;人民功利主义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陈军科;理性思维:文化自觉的本质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徐斌;制度变革与人性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马小茹,马春茹;全球化:建构共生理念的基本依据[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金瓯;;“用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伦理学解读[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欧志刚;;以权力利益关系为着力点构建和谐的党内关系[A];湖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席酉民;王亚刚;;和谐社会秩序形成机制的系统分析——和谐管理理论的启示和价值[A];2006中国管理学家论坛暨第八届中国管理创新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周绍斌;;从物质保障到精神保障——老年保障的新趋势[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增;龙瑞翠;;《荒凉山庄》阶级人物的道德伦理学分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席酉民;王亚刚;;和谐社会秩序形成机制的系统分析:和谐管理理论的启示和价值[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骞;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2 宋增伟;制度公正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王石泉;中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与服务体系的重建[D];复旦大学;2004年

4 牛献忠;人的建设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韩志伟;实践与辩证法——从对象性思维方式到实践性思维方式[D];吉林大学;2004年

6 倪娜;“世界历史”与全球化问题——当代全球社会发展的矛盾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7 徐积平;实用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D];苏州大学;2005年

8 刘超良;制度德育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永强;理性文明的追问[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高云涌;社会关系的逻辑[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雪凌;科技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D];河南大学;2003年

2 楚德江;从制度分析的角度透视腐败现象:问题与对策[D];郑州大学;2003年

3 肖意贞;社会群体主体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安丰琴;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大学生[D];吉林大学;2004年

5 刘菊香;新桂系时期广西妇女发展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蒙莉;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及其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斌;当代中国农民自组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段迎晖;论经济学的人本精神[D];湘潭大学;2004年

9 何丹;我国中小学教育决策制度中存在问题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10 吴海霞;在企业文化实践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卫;何娟;;对人性问题的教育学认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妞妞为啥喜欢当“小霸王”[J];独生子女;2004年11期

3 管晓静;当今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7期

4 明伟方;;循循善诱[J];家庭与家教;2007年08期

5 宋倩;;韩国精英高中教育方式非常严酷[J];基础教育参考;2008年07期

6 邓丽群;;论和谐亲子互动关系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徐江;;高校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性科学;2011年02期

8 胡成云;霍晓利;;教育批评的艺术[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07年01期

9 刘克桓;;中小学校,

本文编号:12761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2761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c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