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青少年去个性化状态与不道德行为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19 21:31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去个性化状态与不道德行为分析 出处:《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青少年 去个性化状态 不道德行为


【摘要】: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会表现出一种个体独处时不会产生的特有的社会心理现象——“去个性化”。去个性化现象往往与不道德的消极行为联系在一起。青少年的一些心理特点使他们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去个性化状态。本文从去个性化状态的产生条件出发,结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分析了去个性化状态如何导致不道德行为,并提出避免青少年去个性化状态引发不道德行为的对策。
【作者单位】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道德作为社会存在基础,规范和调节公共场合中人们的相互关系,既提供了个体发展的基本保证,更反映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共同需要。由此似乎可认为,在公共场合和人群中,个体应该比独处时更倾向于做出道德行为。但事实上,很多事例和研究表明,个体处于群体中时,有时会表现出一种个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胜康;论亚文化群体对青少年毒品使用行为的影响[J];青年探索;2002年02期

2 李春桥;去个性的教育倾向与以个性为基础的教育——对现行教育本质论的反思与改造[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文君;聂鹏;;毒品文化辐射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方成智;;社区青少年教育的几点思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若冰;毒品文化批判[D];黑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姚莉;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的反思和重构——新科尔伯格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春琼;关心心理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柳潇;当代大学生道德自我功能的异化及其消解[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孙明秀;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及对我国中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陈利华;当代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问题与对策[D];中南大学;2009年

6 王晓莉;中亚地区和中国新疆毒品犯罪的文化剖析[D];新疆大学;2012年

7 唐紫莹;青少年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责任归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宏;;课余体育竞赛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J];少年体育训练;2011年03期

2 李丹丹;;网络道德失范略议[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06期

3 周婷;;信息泛滥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丁宁强;窦慧芬;;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得与失[J];西北职教;2007年07期

5 雷雳;马晓辉;;青少年网络道德实证研究[J];中国德育;2010年05期

6 郭学渊;;青少年孝道教育——家庭教育之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7 ;体育运动委员会、教育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关于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田径运动竞赛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60年19期

8 江汶;;向陆清河学点教生之道——读《周处》有感[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0年12期

9 张慧贤;;“三岁养成的习惯六十岁也改不了”——文明礼貌的朝鲜青少年[J];父母必读;1980年02期

10 李开朗;;《青少年修养》课教学一得[J];江苏教育;198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雷;梁福成;王雪艳;;青少年价值观问卷的编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R,

本文编号:13095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3095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0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