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刍议德育教师话语霸权

发布时间:2018-01-20 21:19

  本文关键词: 德育教师 话语霸权 独白与控制 权威与知识 对话与共享 出处:《江苏高教》200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目前的学校德育中,德育教师独霸话语权力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德育教师完全操纵课堂的话语权利,还是对学生课堂话语权利的假性赋予,都无一例外地为德育教师强势话语的产生和持久存在提供了温床。德育教师话语的膨胀和学生矢语的现象,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健全个性的发展,背离了道德教育的初衷,其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权威的异化和知识本位的价值追求是德育教师话语霸权产生的重要原因。要消解德育教师话语霸权,教师要还学生话语表达的权力,师生需走向平等交流对话,实现经验共享。
[Abstract]:In the present school moral education, the phenomenon that moral education teacher dominates the discourse power is universal, whether it is the moral education teacher completely manipulating the discourse right in the classroom, or the false endowing of the students' discourse right in the classroom. All of them provide a breeding ground for the emergence and lasting existence of moral education teachers' strong discourse, the expansion of moral education teachers' discourse and the phenomenon of students' sagacity. It directly influences and restricts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good moral qu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sound personality, and deviates from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moral education. The dissimilation of teacher authority and the value pursuit of knowledge standard are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moral teacher discourse hegemony. Teachers should return the power of students' discourse expression,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share experiences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on an equal footing.
【作者单位】
【分类号】:G451.1
【正文快照】: 德育教师话语的膨胀和学生矢语的现象,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健全个性的发展,背离了道德教育的初衷,其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理性反思话语霸权产生的根源,积极探寻消解话语霸权的有效措施,是学校德育不可规避的重要任务之一。一、独白与控制:德育教师话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姚本先,刘世清;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困境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乾明;顾颉刚疑古史学思想探微[J];学海;2003年01期

2 戴双翔;现代教学视野中的教学伦理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汪裕雄;艺境求索中的文化批判──宗白华美学思想评议之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杨春芳;福柯话语理论的文化解读[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7 张启树,陈修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杨玉宝;认知弹性理论对网络环境下专题教学的启示[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高榕;;试论弱势群体媒介话语权的维护[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季国清;权力话语政治经济学和中国式的知识生产[J];北方论丛;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茜茜;;沉默的天使——论大众媒体中医务人员话语权的缺失[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万力维;;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碍创造[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3 唐滢;;素质教育视野中的高考改革——兼论高考内容改革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素质立意的演进[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4 关仲和;柴鸿斌;杨兴林;;试论高等学校的以学生为本[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5 张东辉;;心灵状态最重要——谈目前大学教育的弊端[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陈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音乐情景教学[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张洁;;从《新音乐课程标准》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俊华;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彭灵勇;法律推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2年

8 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新光;试析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权威现象[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超良;类精神:当代教育的应然追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朝云;高中物理课堂四段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勇;时代裂变中的突围与皈依[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朱利霞;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反思与重建[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连莲;关于西方教师专业化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7 乔凤杰;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林松访;中小学创新型教师及其成长若干问题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 李民强;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红军;流媒体技术在现代远程多媒体教学中应用模式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云飞;语言·真理·意义——国内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研究的历史及其现状[J];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会敏;;课改中心话语的反思与建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1年21期

2 ;改革和加强德育工作的建议[J];中小学管理;1997年03期

3 叶飞;;学科教师的困惑:在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之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6期

4 吉标;;论教学生活中的暴力[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戚静;王鑫;;情感体验: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切入口[J];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02期

6 叶飞;;从“德育忽视”走向“德育自觉”:学科教师的教育使命[J];教育导刊;2011年07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薇;确立21世纪德育教师新理念[N];光明日报;2004年

2 应城城南初中 吴高珍;摒弃教师的话语霸权[N];孝感日报;2006年

3 特约记者 令治清 通讯员 汤奋林;我区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N];喀什日报(汉);2010年

4 丁小平 练兴凤;等待,课堂将洞开一片美丽的天地![N];中国教师报;2005年

5 江阴市华士国际学校 王益民;让“有效会议”走进校园[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6 唐万明;拒绝“热烈而空虚”的语文课堂[N];中国教师报;2005年

7 孙景龙;有话就说,切莫口是心非[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翟帆;探索“润物细无声”的学问[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汪大勇 陈建强;下大力量推进德育创新[N];光明日报;2000年

10 记者 毕全忠;天津推进学校德育创新[N];人民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牛海彬;批判与重构—教育场域的教师话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茂森;自我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丛海燕;教师话语:存在问题与理想架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林美香;我国教育话语批判与建构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3 任海宾;论教科书话语[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徐媛媛;教学中游戏精神下的学生自主性话语权探讨[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世斌;教育平等视角下师生关系的知识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邓伟娟;《现代教育理论》网络教学资源设计[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关群;学校课堂场域中师生话语权的异化与消解[D];西南大学;2011年

8 赵洁;对话型课堂文化的建构[D];西南大学;2008年

9 梁茵;德育中“人”的迷失与回归[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宋敏;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现状、问题及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494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4494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b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