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地区教育私人收益率低的成因
本文关键词: 人力资本理论 教育收益率 劳动力市场分割 出处:《改革与战略》2007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基于已有的中国农村地区教育私人收益率文献研究,分析中国农村地区教育私人收益率低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地区教育私人收益率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还低于我国城市地区教育私人收益率近4个百分点。由此导致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是农民在既定的城乡二元制度分割、农业和农村经济衰败以及农业技术落后等约束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Abstract]: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the private return rate of education in rural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low private return rate of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ivate return rate of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is not only lower than the world average. But also lower than the private rate of return of education in urban areas of China nearly 4 percentage points, resulting in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in rural human capital is farmers in the established urban-rural dual system division. The result of rational choice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the decline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and the backwardn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作者单位】: 曲靖师范学院经济政法学院
【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批准号06Y130F)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教育收益率是对个人或社会因接受教育的数量的增加而得到的未来经济报酬的一种测量。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近代经济学家马歇尔、舒尔茨等都认为,在各种资本投资中,对人本身的投资是最有价值的。研究教育收益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明瑟收入函数(Mincerian earnings equation,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钱克明;中国“绿箱政策”的支持结构与效率[J];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01期
2 陆慧;我国城乡教育收益率的变动趋势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4年01期
3 李春玲;文化水平如何影响人们的经济收入——对目前教育的经济收益率的考查[J];社会学研究;2003年03期
4 李哲;丁士军;;江汉平原农户教育收益率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年02期
5 杜志雄;陈雪原;;“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协调发展[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孙志军;中国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05期
7 钱雪亚,张小蒂;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及其收益特征[J];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03期
8 李实,丁赛;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敏;吴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3期
2 刘鹏凌;程杰;;WTO环境下一般农业服务政策的效果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钟文明;;财政支农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4 李晓飞;;我国农村教育回报率变动及其涵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5 易莹莹;;我国农村就业人口的教育收益率测度——基于半参数计量模型的估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5期
6 汤敏;;关于扩招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2期
7 王明进;岳昌君;;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计量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2期
8 刘泽云;;教育收益率估算中的几个方法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1期
9 付尧;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广东、上海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郑勤华;陈庚;张向东;;中国远程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率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振华;;农户的外出行为、土地流转与土地配置效率的可能改进[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2 楚永生;;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历史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基于乡村治理模式视角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陆铭;;全球化与城市化: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发展(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挑战与应对”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申涛;和荣;楚文杰;周晓娜;;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微观分析——对教育收益率的初步估计[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5 曾文革;许恩信;;WTO条件下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国内支持研究[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七)[C];2008年
6 李哲;丁士军;;江汉平原农户教育收益率分析[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李哲;丁士军;;农村教育收益率实证分析 以湖北五县为例[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刘泽云;;中国城镇地区私人教育收益率研究述评:1981-2001年[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9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刘彦伟;岳昌君;;教育借贷、人力资本积累与工作找寻[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袁晖光;中国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和工资调整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张仿松;财政教育投资及其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孙旭;人力资本及其对中国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燕玉铎;我国高等教育生产率及其增长方式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廖立国;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7 陈瑞祥;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定价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聂火云;江西老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梁德友;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红涛;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人力资本收益差异比较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书青;农民工就业现状与对策[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朱致伟;山东省岱岳区小麦生产成本效益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张文俊;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调查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4 韩国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培育[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5 吕文娟;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林海仪;家庭经济收入对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许福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估计[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8 肖丹娜;中国大豆贸易地位及国际竞争力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9 朱璐璐;制造业外来务工人员人力资本投资及收益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谭晓玲;近十年我国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收益问题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家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劳动力资源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2 杜育红,孙志军;中国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收入与劳动力市场经历——基于内蒙古赤峰市城镇地区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09期
3 张红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平抑机制: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经济增长与政府行为选择[J];管理世界;2004年04期
4 陈晓宇,闵维方;我国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06期
5 柳玉芝;;劳动力素质与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六个贫困县劳动力素质与农户经济收入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1993年06期
6 赖德胜;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J];经济科学;1996年06期
7 冯海发;反哺农业的国际经验及其我国的选择[J];经济问题;1996年04期
8 冯海发;论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基本要求[J];经济问题;2000年03期
9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经济研究;1994年12期
10 诸建芳,王伯庆,恩斯特·使君多福;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个人收益率研究[J];经济研究;1995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宁洁;;西方劳动经济学发展综述[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2 王甫勤;;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收入分配[J];社会;2010年01期
3 农彦彦;;人力资本理论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李锋亮,丁小浩;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中教育促进劳动生产率作用的实证检验[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5 范静波;;2003—2008年间中国教育收益变动趋势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年08期
6 钟云华;王宁;;个体求职中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研究述评[J];高校教育管理;2008年06期
7 何亦名;;教育扩张下教育收益率变化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02期
8 晋利珍;;劳动力市场行业分割在中国的验证[J];人口与经济;2009年05期
9 杨卫安;邬志辉;;我国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及局限性分析——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J];教育与经济;2010年04期
10 唐可月;张凤林;;教育信号发送作用的经验验证研究综述[J];经济评论;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春芳;;北京市城镇职工个人教育收益率的初步估算——基于北京市城镇职工就业状况调查[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申涛;和荣;楚文杰;周晓娜;;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微观分析——对教育收益率的初步估计[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3 李湘萍;;我国学术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实证研究[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吴克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的教育与辞职:基于中国城镇居民的研究[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湘萍;丁小浩;;企业在职培训的私人投资收益分析[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李湘萍;郝克明;;中国劳动力市场户籍分割与企业在职培训的作用[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吴克明;;教育的收入功能新探:工作流动的视角[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林晨苹;;论IT企业异质性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及其激励模式[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9 张威;;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高职学生就业对策[A];2011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温海燕;;浅谈劳动力市场分割条件下大学毕业生自愿性失业[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晓宇 陈良;学得越多 挣得越多[N];经济参考报;2003年
2 李文;简评《人力资本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研究》[N];光明日报;2007年
3 王通讯;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N];中国人事报;2001年
4 天津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 苏津津;人力资本与企业[N];天津日报;2007年
5 欣欣;人力资本: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因素[N];中国矿业报;2006年
6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李义平;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N];人民日报;2006年
7 梁怡;教育经济学在西方世界的变迁[N];上海证券报;2007年
8 李仁君;由穷变富的学问[N];海南日报;2005年
9 马伯钧;比物质资本更重要的资本[N];湖南日报;2003年
10 王忠明;民营企业家:人力资本理论的最佳实践者[N];经理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百才;中国教育扩展与收入分配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韩秀华;中国二元教育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3 刘苹;人力资本权变激励策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娄世艳;中国教育收益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5 陈宪;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农民工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黎煦;中国劳动力市场变迁的产权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7 向显湖;人力资本财务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8 邬烈岚;企业人力资本价格形成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孙春玲;人力资本导向的造价工程师执业风险约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方阳春;高新企业薪酬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骥;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激励制度安排[D];四川大学;2004年
2 牟佳妮;基于人力资本的公务员激励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3 姚志辉;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薪酬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4 陈玉明;影响中国人力资本提升的制度变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5 卢阳;特殊人口群体人力资本再配置:失地农民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李清涛;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定价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李妍;基于企业组织绩效提升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于龙;人力资本定价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 于杰;SC烟草公司人工成本管理体系设计[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韩星;人力资本视角下苏南模式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513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451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