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角色承担能力角度探索新型学校德育模式
本文选题:学校德育模式 切入点:道德发展 出处:《教学与管理》2007年3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人的道德发展是一种社会化过程,个体能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社会性自我",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理解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各种复杂而深刻的道德关系。离开这种社会化过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R·L·赛尔曼在道德认知研究的基础上,另辟了研究社会认知的新领域,
[Abstract]: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people is a kind of socialization process, in which individuals can gradually form "social self"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gradually understand people and people in this process. The complex and profound mo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groups. Without this socialization process, it's not really morality. RL Selman,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moral cognition, has opened up a new field of social cognition.
【作者单位】: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晓东;角色承担机会是儿童道德发展的直接源泉[J];教育导刊;1998年S3期
2 李幼穗,王晓庄;角色训练对幼儿助人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雪飞;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2 孔瑞婷;科尔伯格理论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何昭红;试论以树立自尊和责任感为基础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邵忻;网络:大学德育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5 沈仁广;对当前学校德育载体有效性的调查[J];教学与管理;2003年16期
6 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年07期
7 戴锐;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J];教育研究;2002年08期
8 萧成勇;科学思维与伦理思维衡论[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年02期
9 王晶晶;榜样的解读与启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李胜男,岑国桢;10-16岁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夏婷;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立仁;德育价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范树成;德育过程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胡钦太;网络教育中道德自主学习体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黔敏;德育学科课程:从理念到运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毕红梅;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春琼;领域、背景与文化: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胡春光;学校生活中的规训与抗拒[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祖祥;控制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尽晖;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兴东;当前重庆市职业中学学生的道德问题及学校德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顾建亚;道德变迁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浙江大学;2002年
3 兰岚;尊重、民主、开放:21世纪中小学校德育新理念[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傅红;新世纪高校素质教育以德为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蓓 ;虚拟内疚的机制及其德育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魏丕勇;课余体育竞赛中青少年的成就动机、道德选择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杰;丰盈人性:当代道德教育的应然追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禹旭才;学校德育中诚信品质培养探询[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全心;教师在学校德育中的理性自觉[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晓峰;高等职业院校校企联合德育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丹;儿童角色采择能力与利他行为发展的相关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增岗;;从大学生道德发展谈朋辈心理辅导[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8期
2 ;网络、媒体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调查[J];大学(学术版);2011年06期
3 张春枝;;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新视阈——读佘双好教授的《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健全措施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23期
4 袁晓琳;;霍夫曼移情理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成功(教育);2011年09期
5 ;道德灌输与无灌输的道德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09期
6 王红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五个方面[J];考试周刊;2011年39期
7 徐冬青;;关于学校道德教育重建的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04期
8 张晓蕊;;规范德育的时代困境及主体性德育的提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23期
9 韩莉;;民族精神道德文化课——俄罗斯德育新探索[J];西伯利亚研究;2011年04期
10 刘丙元;;试析文化多元化境遇下教师德育观念的转变[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伯黍;程学;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协作组;;儿童心目中的惩罚研究[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2 曾跃霞;郑传芹;;初中学生自卑心理状况调查[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费忠;;航模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工作初探[A];开拓科技育人之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教师论文集[C];2005年
4 岑国桢;李伯黍;;训练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5 谭兰;;论和谐社会青少年品德养成教育的价值诉求[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6 张巍;;杜威道德教育理论的探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朱镜人;;孔德教育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王玉生;;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的机制新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陈会昌;李伯黍;;关于儿童对个人财物与公共财物损坏的道德判断的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10 廖凤林;;中学生自我概念与思想道德[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效鹏(作者单位:庆阳市财政学校);修师德铸师魂,,践行“八荣八耻”[N];陇东报;2006年
2 李万刚;爱父母不需要加分“利诱”[N];大众科技报;2005年
3 刘云杉;“The Educated Person”or“The Educated Male”?[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4 肖北方;发展——教师职业道德新主题[N];天津教育报;2007年
5 宋英;浅谈网络时代班主任工作新途径[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6 赵世超 刘惊铎(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德育改革的实践着力点[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学校教育亟需有效实践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湖南省娄底市教委 刘宏业;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系统[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毛艳秋;浅议怎样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N];贵州政协报;2005年
10 高福生 湖南祁东;“生命教育”进课堂凸现生命之重[N];中华新闻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清雁;教师是谁[D];西南大学;2009年
2 喻学林;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海;学校道德自律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雪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继鑫;西双版纳傣族青少年儿童社会道德发展反映及其文化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韦京利;生命体验视域中的道德教育[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慧;大众文化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紫瑛;学生的惩罚认知及其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景光仪;当代学校德育模式建构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6 周榕;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德育改革的启示[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7 汤英华;利他情感德育的基础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韩俊卿;网络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红梅;青少年诚信道德教育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吕田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道德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698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569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