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父母冲突、青少年的认知评价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03-07 21:14

  本文选题:父母冲突 切入点:认知评价 出处:《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446名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让被试报告父母冲突形式、内容,对父母冲突的认知评价,以及抑郁、焦虑、自尊、学习问题和不良行为,以探讨父母冲突形式和内容、青少年对冲突的评价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并检验认知评价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适应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男女生除在父母情绪冲突和自尊方面的报告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各个方面都没有显著差异;随年级升高,儿童知觉的父母冲突内容显著增多,抑郁情绪、学习问题显著增多,而自尊水平显著下降;(2)父母冲突的不同形式和内容,以及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不同认知评价可以预测青少年不同方面的社会适应;(3)认知评价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的内部适应中起中介作用,但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的外部适应中不起中介作用。
[Abstract]:446 in the fifth grade primary school to the second grad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s subjects, 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bjects were asked to report their contents, forms of conflict, cognitive evaluation of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depression, anxiety, self-esteem, learning problems and bad behavior, to discuss the form and contents of parental conflict, adolescent evaluation of conflict with the social adap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and test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gnitive evaluation in adaptation between parental conflict and children. Results showed: (1)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in parents emotional conflict and self-esteem have report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other aspects; with the increase of grade, children's perception of parental conflic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epression, learning problem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level of self-esteem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2) the different forms and contents of conflict between parents and adolescents, different cognitive evaluation of parental conflict can predict adolescents In terms of social adaptation, (3) cognitive assessment plays a mediating role in parental conflict and adolescents' internal adaptation, but it doesn't play an intermediary role in parental conflict and adolescents' external adapt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沈阳体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十五”规划DIJAXLX011项目的资助。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池丽萍;认知评价在婚姻冲突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作用:中介还是缓冲[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2期

2 方晓义,李晓铭,董奇;青少年吸烟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刘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刘津;王玉凤;;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患对立违抗性障碍的危险因素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3期

3 方晓义,郑宇,林丹华,张锦涛;友伴网络结构与中学生的吸烟行为[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4期

4 杨阿丽;方晓义;;父母消极抚养方式与父母冲突和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4期

5 刘文雯;郑晓边;刘勤学;;家庭教育与儿童行为问题关系调查报告[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年10期

6 宁凯;;基于应对理论的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9期

7 韦志岩,连小兰,韦学斌,王世纪,张克雯;中学生吸烟及相关因素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年01期

8 叶郁辉,梁桂玲,刘颜,王琦,李天石,叶炯贤;深圳市中小学生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5年05期

9 单铭磊,丛援,王仁鸿;对职校生吸烟行为的心理分析和行为干预[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李利;王宜芝;张洪君;;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就医院前延误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2007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赵梅;婚姻冲突及其对青春期子女的影响[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芳华;儿童家庭暴力的个案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裴玉敏;“蚁族”生存压力结构及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王楠;大学生自我概念、亲社会行为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莹;初中生亲子关系、父母婚姻冲突知觉与自我意识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5 刘启军;中学生现在吸烟行为预测模型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6 孙果;青少年吸烟行为与家庭各因素、压力自尊及人格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段海平;青岛市2038名中学生吸烟状况及多维因素影响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崔威武;杭州市城区中学生吸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支愧云;青少年学生危险行为及其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海芳;男性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干预对策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辛自强,池丽萍;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中介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3年02期

2 池丽萍,王耘;婚姻冲突与儿童问题行为关系研究的理论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阿丽;方晓义;;父母消极抚养方式与父母冲突和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4期

2 池丽萍;俞国良;;认知评价在婚姻冲突与青少年自尊关系间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08年05期

3 邹泓;李晓巍;张文娟;;青少年家庭人际关系的特点及其对社会适应的作用机制[J];心理科学;2010年05期

4 刘永明;贾林祥;;个体社会情绪的发展、调适与社会适应[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周晖;张豹;谭锐;黄鸣鹤;;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的初步检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9期

6 ;媒介传播对儿童社会适应的消极影响[J];中国电视;1994年08期

7 杨曾宪;论价值取向评价与价值认知评价[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8 方晓义;戴丽琼;房超;邓林园;;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3期

9 马丽萍;;儿童期社交退缩研究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年S2期

10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风险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阿丽;方晓义;;父母冲突、儿童的认知评价和应对风格及其与儿童社会适应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李晓巍;邹泓;张文娟;王莉;;家庭人际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永明;贾林祥;;社会情绪发展及其调控对社会适应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邹泓;张文新;;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的评估[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周晖;邹泓;张冲;许志星;;中国七城市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的综合评估[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李春霞;周晖;李峰;苏岚颖;;小学儿童攻击行为、友谊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曾荣;邹泓;;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功能、社会适应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刘艳;邹泓;王莉;;中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顼红雨;胡文东;文治洪;;退伍军人社会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探索[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戎梅;王家强;张卫;;澳门青少年社会适应及其相关因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继晟;消费者如何认知评价手机[N];市场报;2000年

2 顾德宁;社会适应力: 孩子健康教育的重点[N];新华日报;2005年

3 记者 胡珉琦;34条指引教你做健康北京人[N];北京科技报;2011年

4 本期调查执行:周明宝 指导老师:王小章(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毕业一年,你们还顺吗?[N];浙江日报;2005年

5 程兆盛 陈静;人类健康的四个层次[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书评人 葛勇;没有疾病不能代表孩子健康[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7 舟心;有效引导民工再社会化过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8 ;解读“年关”压力[N];健康报;2006年

9 主讲人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耿文秀;你会用“酸葡萄策略”来减压吗[N];新华日报;2007年

10 纪菁;影响青年成才的十大心理障碍[N];大众卫生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美萍;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联系:遗传与环境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陆芳;青春期自主性和联结性的发展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聂真新;论身体与体育教育[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5 阳泽;自尊需要的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赵丽丽;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7 杨彦平;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郑祥荣;城市家庭体育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维;面向情绪设计的产品造型对顾客情绪及行为影响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娄伶俐;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亚辉;80后来沪务工青年社会适应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邓玉平;职业学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初步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3 卢月娥;听觉障碍中学生社会适应发展特点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温义媛;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何文广;青少年亲子冲突处理策略与其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6 焦蒲;青少年情绪调节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7 方从慧;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李琪;上海市远郊区外来流动人口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彭定萍;关于藏区牧民定居中社会适应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10 余小芳;性别角色的鉴定及其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809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5809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b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