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国际比较

发布时间:2018-03-07 21:19

  本文选题:基础教育 切入点:质量监测 出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科技革命推动的信息经济使基础教育及其质量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各国纷纷开展大规模教育评价,进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目前,各国进行教育质量监测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组建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的专职机构;二是由政府机构以项目的形式委托大学或研究机构来进行;三是由教育部的相关职能部门直接负责。各国多以处于能力发展关键阶段(如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为监测对象,以核心学科(阅读和数学)为重点监测内容。我国应建立高效的教育评价机构,进行大规模教育评价,实施体现素质教育的监测,以此来提高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economy promoted by the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made the importance of basic education and its quality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many countries have carried out large-scale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basic education quality monitoring.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organization models for educational quality monitoring in various countries: one is to set up a full-time institution independent of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the other is to entrust the university or research institution with the form of project by the government agency. Third, the relevant functional department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re directly responsible. Most of the countries take students in the critical stage of capacity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fourth grade of primary school and the second grade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as the monitoring objec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asic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we should set up an effectiv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institution, carry out large-scal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implement the monitoring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which focuses on the core subjects (reading and mathematic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全国教育考试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PISA中国项目预实验”(2006JKS3101)
【分类号】:G4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于燕;;NAEP阅读评价体系述评[J];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新;中学语文听话能力评价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松舟;汪琪;;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的几个基础性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17期

2 郑锦杭;;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J];幼儿教育;2008年03期

3 ;端正教育思想 扎扎实实发展基础教育[J];人民教育;1986年04期

4 杨海波;;认真抓好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J];人民教育;1986年Z1期

5 田佳;关于“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思考[J];教育探索;1988年05期

6 许建山;许建国;;论未来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及人的个性发展[J];未来与发展;1990年02期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教育问题讨论[J];教学与管理;1993年02期

8 ;抓住机遇 继续前进[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4年01期

9 俞华;;刍议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师资质管理[J];合肥教育院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0 ;呼唤教育公平[J];科技智囊;200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宏杰;;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2 蔡其勇;;中英国家课程标准比较研究[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靳万勋;;积极探索基础教育协调发展之路[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徐晖;;扩充优化教育资源 壮大中心城区基础教育[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素蓉;;地震灾区基础教育个人直接成本的实证研究——以北川县为例[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姗姗;;中等卫生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与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向蓓莉;;甘地教育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赵国栋;李龙;;《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9 梁可婉;;浅谈幼儿健康心理的培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10 张彤华;;教育公平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志峰 张向东 实习生 黎媚;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N];重庆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罗霞;今年基础教育要办好5件大事[N];云南日报;2003年

3 曾志明 陈举红 本报记者 唐维杨;江阳区 让基础教育与城市一起发展[N];泸州日报;2010年

4 记者徐德明 通讯员侯静;争做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排头兵”[N];天津教育报;2010年

5 李超时;打掉基础教育的拦路虎[N];中国改革报;2004年

6 记者 陈晓东;基础教育开始“起跑”[N];中国教育报;2003年

7 姚鹏;基础教育何时“有教无类”[N];中国妇女报;2003年

8 徐润生;办好基础教育之思考[N];江西日报;2004年

9 张丽霞;跨入新世纪基础教育该怎办[N];内蒙古日报(汉);2000年

10 启一丁;信息化当从基础教育抓起[N];人民政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登亮;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桂绍贞;台湾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管理策略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娜仁高娃;向“场”而生[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登福;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王欣双;中国教育供给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黄凯玫(Cadelia Lane Ambrose);圣卢西亚的学校教育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高艳贺;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屠莉娅;课程改革政策过程:概念化、审议、实施与评价——国际经验与本土案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朱超华;教师核心能力发展与教师管理模式变革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虹元;基础教育教师课程权力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山玲;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与法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殿青;中国民办教师转正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罗豫元;当代美国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黄国宝;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危义斌;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凤青;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杨学武;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化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张e,

本文编号:1580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580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1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