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接受学习

发布时间:2018-03-18 19:57

  本文选题:新课程 切入点:学习方式 出处:《教育探索》200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均是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这两种学习方式对人的发展都是必要的。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正确地对待接受学习:明确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寻求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融合;倡导把建构主义理论与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加以整合的创新学习模式。
[Abstract]:A new round of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s an important and specific goal is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Meaningful reception learning and inquiry learning is an important learning way of students, the two learning modes of human development are necessary.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curriculum should correctly treat learning: a clear need to change the way of learning is a process of seeking; reception learning and inquiry learning integration; to advocate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and meaningful reception learning theory to integrate innovative learning mode.

【作者单位】: 淮阴师范学院生物系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2006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之一(06SJD880016)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永军;再论新课程教学核心理念及其有效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1期

2 龚正元;论化学学习中接受与探究的融合[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程福蒙;;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02期

2 黄白;;运用启发式教学新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09期

3 杨爱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缺憾的原因反思[J];教育学报;2007年01期

4 刘红姣;;“传统”与“创新”——对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异化现象的反思[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陈运保;;教学的生成性及应对措施[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03期

6 胡波;;基于新课程理念的现代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齐梅;教育学原理学科科学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爱萍;化学探究学习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莉;论初中数学学科的测验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士勇;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4 唐振钧;高中新课程球面上的几何实验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5 汪启思;论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君;从学习者需求的角度看新课标英语教材Go For It在重庆地区的适用性[D];重庆大学;2007年

7 赵文超;对小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吴跃飞;新课程改革遭遇教师冷落状况的文化学检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永平;新课程理念内化为中学地理教师教育行为的方法与途径[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马建国;数学课题探究教学策略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肖川;论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3期

2 邓永财;试论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融合[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英豪;《社会中的化学》——美国正在发展的一个新课程[J];化学教育;1984年02期

2 卢林发;;西方国家物理教育改革的经验及其对香港的影响[J];现代教育论丛;1985年02期

3 刘宝坤;开设物理与化工相结合的新课程[J];化工高等教育;1986年02期

4 李清生;我校实施新课程计划过程中的两点做法[J];青海教育;1995年03期

5 孙晓虹;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举措[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6 于素兰;日本为防范自然灾害在中小学开设的新课程[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年06期

7 方向;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明年扩大推广范围[J];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12期

8 ;中小学将面临新课程——综合课程[J];教学与管理;2000年02期

9 王显才;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建构特点[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年11期

10 ;数学(理工农医类)(新课程卷)[J];中国考试(高考版);200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同庆;;试论新课程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策略[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胡平;;摭谈新课程与学校发展[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C];2002年

3 徐丽娜;邓正隆;;新学科新课程教材建设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研究报告[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上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刘公颍;;新课程电视教学片浅探[A];中国教育电视:挑战与对策——第四届中国教育电视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5 李霞;;创造需求 创造智慧——小学语文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智慧发展的策略[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4年

6 陈叶华;张景才;;新课程呼唤智慧型教师[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4年

7 高学民;陈培基;;对体育课的观摩与评价问题的探讨——兼论新课程后的体育课堂教学[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孙有平;;大学生体育新课程成绩评价体系的建立与使用[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9 贺辉龙;;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新平;;在新课程实施中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困惑及其对策[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建平;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最后攻坚[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记者 刘宏;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试验占得先机[N];江西日报;2000年

3 ;美日俄三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动向[N];人民政协报;2000年

4 记者 苏军;研究性学习列高中课程[N];文汇报;2000年

5 记者 王柏玲;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N];文汇报;2000年

6 记者 戚海燕;北京教育大改革[N];北京日报;2001年

7 记者 戚海燕;新课程九年一贯制[N];北京日报;2001年

8 ;注重基础 联系实际[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边庆利;不仅仅是一门课程的开发[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教育部颁发中等职校德育课程设置新方案和新教学大纲[N];中国教育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炳惠;教学创新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彭智勇;数学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胡庆芳;美国高中课程发展研究——从失衡发展到基础振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邱红松;初中几何课堂教学过程重构与视频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吕立杰;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盛晓明;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7 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月茹;教科书内容属性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占宝;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育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木水;新课程与学校师生关系的重新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马延伟;新课程与学校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志华;数学新课程与小学数学教师[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秀娟;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转换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苏毅严;新课程下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陈业瑜;论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课程素质[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尹旭;历史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黎薇娜;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顾志红;新课程的教师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陈爱忠;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310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6310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3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