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教育视角
本文选题:中国 切入点:农村 出处:《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教育作为社会流动的符号标志,因为其特有的公正性和制度性,容易得到社会认同。然而,我们的教育体系一直只是通过终端选拔(即选拔接受高等教育)从农村筛选出少部分的人,使他们实现社会流动而进入城市,而淘汰下来的众多人仍然留在农村。这种农村人才的掠夺性开发和利用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数量供给充裕的农村劳动力大军往往与较低的文化素质相伴随。如何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才资源是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农村社会流动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Abstract]:Education, as a symbol of social mobility, is easily recognized by society because of its unique fairness and institutional nature. Our education system has been only through terminal selection (that is, sele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rural screening of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 so that they achieve social mobility and enter the city, One of the direct consequences of this predator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is that the abundant supply of rural labor force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lower cultural quality. How to transform rich human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 into abundant human resources is a fundamental problem affecting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rural social mobility must pay attention to.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06B034)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G0046)
【分类号】:G5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艺萍;;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化: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04期
2 王正福,陈新文;论人的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的实施[J];襄樊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张兴贵,郑雪;青少年人格现代性的城乡差异比较[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3期
4 杨俊,彭贵川;论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文化冲突与超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11期
5 高建明,黎德扬;论科技文化系统[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8年03期
6 陈立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现代化刍议[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高强;断裂的社会结构与弱势群体构架的分析及其社会支持[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8 霍国庆;图书馆与人的社会化[J];图书馆;1995年03期
9 王德平;图书馆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J];图书情报工作;1999年06期
10 胡孚琛;宗教、科学、文化反思录[J];探索与争鸣;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勇;;权利的社会回归:论城市规划的非市场缺陷[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友谊;;“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建平;;多中心治理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国徽;;试论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5 史祥龄;;试论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6 董金松;;城市化背景下的城郊村社会阶层研究——以浙江省J市B村为例[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任映红;;自我形塑:古村落农民的现代性嬗变[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胡丽娜;;产业更新与城市化的历史推进[A];地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第二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凤梅;1949至1978年间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透视[D];山东大学;2007年
2 杨凤;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2006年
3 纪凤兰;政府绩效评估及相关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4 金碧华;支持的“过程”:社区矫正假释犯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D];上海大学;2007年
5 张研;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的社会教育[D];四川大学;2007年
6 路学仁;当今中国城市乞丐问题的构成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上海大学;2007年
7 许晓光;明治前期日本近代化政治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刘印房;社会转型时期的“文人相轻”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9 秦钠;中日都市社区教育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06年
10 杨剑锋;现代性视野中的陈三立[D];上海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涂园园;CCTV-9英语新闻的中国新闻文化因素与分析[D];南昌大学;2007年
2 程婵娟;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居民素质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王圣;六朝隐士与政治、学术文化之关系[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4 乔凯;从“单位化农场”到“农场新社区”[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5 曾鹏程;现代科技对人的素质塑造作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俞红;湖北土家族的传统文化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7 刘斌;走向世界与回归传统[D];湘潭大学;2007年
8 曾莘;白领犯罪概念、成因及对策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张焱;中国地区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周丽云;论加强与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松如 ,赵明;论老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01期
2 李松福;;中国古代象棋史话(续)[J];棋艺(象棋版);1980年01期
3 来新夏;;试论《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的研究对象与划阶段问题[J];学术月刊;1980年08期
4 赵靖;;经济学译名的由来[J];教学与研究;1980年02期
5 陈文育;;试谈中国古典诗歌对色彩的运用[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6 邓子琴;;试论四川平武等地区的达布人,为中国古代氐族后裔说[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7 尤仁德;;西周“]率隆毖嘈斡駍羁糩J];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01期
8 ;你知道吗?[J];语文教学通讯;1980年03期
9 秦佩珩;读朱杰勤著《中国古代史学史》[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10 吴葆棠;;一条探讨我国古代语言研究史的线索——中国古代语文学简述[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秀俊;;中国古代优生方法探密[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2 刘彦威;;中国古代对林木资源的保护[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3 易谋远;;中国古代民族的形成和发展[A];民族学研究第三辑[C];1982年
4 汪凤炎;;论中国古代释梦心理学思想[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5 赵继伦;;论中国古代逻辑类推的思维特征[A];1996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6年
6 王克喜;;也说名学[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7 徐阳春;;论中国古代正名理论的符号学意义[A];第一届、第二届东亚符号学国际会议论文集[C];1998年
8 刘培育;;名辩学与中国古代逻辑[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9 李先q;;名辩学、逻辑学与符号学[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10 赵继伦;;《墨经》所呈现的中国古代思维方式[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席泽宗;中国古代无科学吗?[N];北京日报;2000年
2 张传玺;大一统与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N];北京日报;2000年
3 韩洪奎;中国古代的旅游[N];中国水运报;2000年
4 袁永明;中国古代玉器与玉文化高级研讨会综述[N];中国文物报;2000年
5 张振华;钻石与男人[N];大众科技报;2000年
6 吴兴人;中医史上的活雕塑[N];解放日报;2000年
7 吴乃恭;中国古代无神论思想的演进(上)[N];吉林日报;2000年
8 吴乃恭;中国古代无神论思想的演进(下)[N];吉林日报;2000年
9 戴建兵;中国古代纸币对亚洲国家的影响[N];金融时报;2000年
10 何自英;“中国古代有无科学座谈会”综述[N];科技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2 同利军;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李戎;中国古代针灸推拿(按摩)养生保健学术理论及方法学体系研究——兼论针灸按摩养生保健的现代科学作用机理[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
4 赵权利;中国古代绘画技法、材料、工具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5 邓京力;历史评价论研究——以中国古代评价问题为中心[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秋云;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孟庆丽;试论先秦时期中国古代言意观的建构和“言意之辨”的滥觞[D];苏州大学;2002年
8 张勇;中国古代司法官责任制度及其法文化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9 张鹏程;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及其抗震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10 祁志祥;中国古代美学精神[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泗阳;制度变迁理论的案例分析——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水权制度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赵丽君;试析“和”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3 冯冠军;中国古代诗论中的“象”[D];新疆大学;2001年
4 胡谦;中国古代亲属容隐制度述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梁凤荣;中国古代经济法制之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6 唐瑛;“妙悟”说的二十世纪研究综述及其对中国古代文论的传承[D];西北大学;2002年
7 唐艳华;中国古代诗论中的自然说[D];新疆大学;2002年
8 侯民义;中国古代惩贪肃贿的历史考察及经验教训[D];郑州大学;2002年
9 郭红卫;儒家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以北宋为中心的考察[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10 刘录民;中国古代农业标准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310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631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