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试论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同一性发展

发布时间:2018-03-19 05:07

  本文选题:社会转型 切入点:青少年同一性 出处:《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1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埃里克森认为,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是青少年期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心理社会任务。在社会转型期,个体如何完成自己的同一性过程是当前心理学领域尤其是青少年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Abstract]:Eriksson believes that establishing self-identity and preventing the disorder of identity are the most basic and important psychosocial tasks of adolescence. How an individual completes his identity process is a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in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especially in the study of teenagers.
【作者单位】: 滨州职业学院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潘绮敏,张卫,朱祖德;论全球化与当代青少年同一性的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景怀斌;传统中国文化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三种思路[J];心理学报;2002年03期

2 乔建中;论自我观念及其教育问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李寒梅;关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一点认识[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李晓文;青少年日常行为取向及其形成因素分析——自我发展特征透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4期

5 任月勤;;试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三个重要环节[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殷华西;元认知质疑[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7 杨玲,赵国军;网络成瘾对青少年自我发展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8 李晓侠;关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综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2期

9 姚建龙;刑事法视野中的少年:概念之辨[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年03期

10 孟红,崔小峰;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法定代理人制度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明;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简易筛查量表的编制及其筛查参考值、影响因素的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2 郭成;青少年学业自我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 宋其争;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林;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苏雪云;超常高中生自我意识及其对情绪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马士斌;职业维度的生涯历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建荣;当代中国农民道德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姗;文学表现与社会现实[D];南昌大学;2007年

2 屈咏梅;从自我评价走向自主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孔读云;论大学生自我意识及其培养[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4 汤圆圆;论家庭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不良品德形成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5 邬洁妮;华人中学生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跨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林;生涯规划对青少年个体社会化的作用[D];山西大学;2007年

7 邓颖琦;大学生上网行为与自我认同、微系统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治玉;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教育管理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新刚;教师聘用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峻;农村初中生亲子冲突的特点[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丹晨;读《后顾之忧》[J];文学自由谈;1991年01期

2 李宗桂;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建设[J];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03期

3 汪伯容,刘彩霞,张重喜,赵澄宇,黄亚玲,李宝凤,卢石;社会转型期体育院校图书馆发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4 罗筠筠;社会转型期的文学与道德[J];文艺争鸣;1995年05期

5 许志锐;社会转型期需加强价值观引导[J];价格与市场;1995年08期

6 陶冶;社会转型期的人民内部矛盾辨析[J];学术季刊;1995年01期

7 经纬,杨成高;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建设[J];思想战线;1996年05期

8 李丽红;对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嬗变的思考[J];现代哲学;1996年04期

9 王廷兴;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的升华与失落[J];湖北社会科学;1996年09期

10 杨宜昌,郭铁山;社会转型期公民的社会道德与法制心态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舍;;社会转型期中的老年人自助[A];老年学论文集——福建省首次老龄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5年

2 高孟美;;关于社会转型期中的城市养老问题[A];老年学论文集(二)[C];1998年

3 吕梁;;对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4 李斌斌;;论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冲突与整合[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5 赵修义;;能力与道德:社会转型期价值选择的两难问题的个案分析[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6 李瑜青;;社会转型期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兴起与选择[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7 周中之;;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及其教育研究[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8 徐正初;张万苍;;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教育[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9 贺善侃;;社会转型期的理想人格塑造[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10 宋连群;;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现状的分析[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牧;没有自己的“窝”,哪来红火的事业[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本报驻中亚记者 汪嘉波;乔坎与他的《大陆》[N];光明日报;2000年

3 张勇 刘进;社会转型期与价值观理论研讨会[N];解放日报;2000年

4 杨卫华;民行检察在社区治理中的运作[N];江苏法制报;2000年

5 黄立群;做群众工作要探索新方法[N];江西日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毛健生 蒙萱;抓住社区建设契机推进残疾人工作[N];中国社会报;2000年

7 赵修义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能力与道德:社会转型期价值选择的两难问题[N];文汇报;2000年

8 徐正初 张万苍 作者单位: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社会转型期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论思考[N];文汇报;2000年

9 陈章亮 作者系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价值观冲突及其调控的选择[N];文汇报;2000年

10 作者为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余源培;切实加强“官德”建设[N];文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建斌;电视下乡: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社区——独龙江个案的民族志阐释[D];复旦大学;2003年

2 颜佳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郑西帆;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传播学发展轨迹[D];复旦大学;2004年

4 王辉;迷恋与拒抗下的孤独守望[D];河南大学;2005年

5 侯彬;社会转型期的政府能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乔梁;我国社会转型中民办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化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谷峪;日本社会转型期的职业技术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颖;教育的人性追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金龙;教育公正新解[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徐振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县级人大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艳贞;在幻像与流放中寻找真实[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孙明奇;论我国社会转型期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梁涌;社会转型期忠诚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4 王纬;社会转型期信用缺失与重建[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钱亚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嬗变与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赵昆;关于社会转型期公正问题的思考[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长宏;转型期中国反腐败策略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8 卢吉超;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永良;中国社会转型期公私观念变迁的哲学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吕青云;论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诚信的缺失与治理[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329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6329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1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