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德育课程理论的特征及启示
本文选题:课程理论 切入点:西方德育 出处:《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01期
【摘要】:正德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本土化的德育课程理论既是我国德育理论建设的需要,又是课程理论建设的需要。正确认识西方德育课程理论及其特征不仅对于推进实施中学的思想政治新课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构建本土化的德育课程理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Abstract]:The curriculum of normal m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localization theory of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our country.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western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ory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s not only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n middle schools, but also for the new curriculu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reover, it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constructing the localization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ory.
【作者单位】: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
【分类号】:G41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佘双好;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流派德育课程理论的特征与局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黄赤兵;对我校成教、职技学院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调查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张华华;当代中西方学校课堂道德教育利弊评析[J];学术论坛;2002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万伟;“开放性”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柴玉英;试论互联网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及对策——以延边大学学生调查为例[D];延边大学;2003年
3 陆亚平;论中国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4 李晓蕾;我国德育课程研究综述[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杰;孔子的课程理论和《学记》所设想的教学进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2 ;布鲁纳的“知识结构”课程理论受到批评[J];中学语文;1983年11期
3 廖哲勋;美国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J];课程.教材.教法;1984年06期
4 吴杰,乔晓冬;课程论的历史发展所揭示的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85年02期
5 陈侠;国外课程理论的各种流派(上)[J];课程.教材.教法;1986年09期
6 陈侠;国外课程理论的各种流派(中)[J];课程.教材.教法;1986年10期
7 陈侠;国外课程理论的各种流派(下)[J];课程.教材.教法;1986年11期
8 吕达;简述严复的科学教育思想和课程理论[J];教育科学;1988年04期
9 吴定初;西方教学理论两流派述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10 廖哲勋;英国课程理论略览[J];课程.教材.教法;1989年Z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志远;黄桂玉;谢菊芳;;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标准的研究[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成立70周年庆典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陈海宁;孙芸;;高校课程改革中的精品意识探析[A];中国建设教育协会2002年立项研究课题论文集[C];2003年
3 张永年;;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A];国际现代包装及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苏明光;;千锤百炼打造一门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文课程——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研究与发展报告[A];横店·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日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电生理技术》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A];第八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宋环宁;胡胜利;;新课程 新角色[A];第六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7 潘文林;杨柱元;邱宇青;;用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改进C++语言课程教学模式[A];2005全国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日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电生理技术》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A];中国生理学会第八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王希亮;;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程素质研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10 瞿春波;;浅谈教师如何实践教学反思[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杨骞;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记者 王柏玲;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N];文汇报;2000年
3 记者 王柏玲;青少年信息素养需迅速提高[N];文汇报;2000年
4 杨明全;多元课程意义的追寻与重建[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打破传统 引起兴趣 培养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潘 涌;课程改革中,教研员干啥?[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汪佳敏;倾听·共舞·反思[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8 杨明全;《理解课程》:超出常规说课程[N];中国教育报;2003年
9 姜冬根;后现代思想对课程改革的启示[N];中国教师报;2003年
10 祝振强;一所民办高等职业学院的作为[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海燕;地域文化与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3 陈雨亭;教师研究中的自传研究方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胥英明;后现代体育课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薛国凤;冲突与和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相学;学校如何管理课程[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明宏;校长课程领导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岚霞;威廉·派纳与课程的概念重建主义运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董丹虹;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任伟伟;20世纪上半叶美国课程理论的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肖明全;论杜威的课程理论及其现代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燕华;中美护理本科专业课程理论及实践部分设置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徐芳;作为话语的英语教学:基于伯恩斯坦课程理论上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王辉;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8 任志楠;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园本课程研究发展的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琳;重庆大学MBA课程设置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董晶;基于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校本课程理论和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641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664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