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网络环境下元认知策略运用的性别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7 17:19

  本文选题:网络学习环境 切入点:元认知策略 出处:《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摘要】:以问卷的形式对参加网络英语课程学习的520名大学生的元认知策略使用中的性别差异进行调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网络英语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元认知策略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元认知策略的平均值高于男生,学生的学业水平比性别差异对元认知策略的影响更大。此外,还根据有关理论和教学实际,自编了“网络英语元认知策略调查问卷”,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度检验,证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一定的内在一致性。
[Abstract]:A questionnaire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among 520 college students who took part in online English cours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online English learning environment,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gender differences. There are gender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the average value of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of girl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boys, and the students' academic level has more influence on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than gender differences. An online English Metacognitive Strategy questionnaire was compiled. By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reliability test, it was proved that the questionnaire had good structural validity and certain internal consistency.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外语学院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建伟,孙燕青;多媒休与网络学习的心理机制[J];外语电化教学;2004年02期

2 张宏如,沈烈敏;学习动机、元认知对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亚元;沈章军;;数学元认知、学业成就与数学问题提出三者关系的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2 徐芳;;会议口译记忆的类型和名称问题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3 陈文;中专生语文学习策略的改进[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吉执来;;论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5 刘四英;桑青松;;高校辅导员人格特征与职业倦怠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6 毛武陵;白冰;李培;吴竞海;田建强;姜毅;;对运用“掌握学习”教学法进行篮球教学的实验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8年05期

7 郑晓齐,董杜骄;大学生网络迷航现象的调查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唐晓虹;;图式理论视角下英语听说课程的融合[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赵淑清;运用学习策略进行排球教学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9期

10 丁俊武;;动作技能学习理论的演变及发展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强;;刍议翻译素质培养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强;;浅谈翻译素质表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晓锐;李敏勇;刘忠;张萌;;系统认知观探索[A];逻辑学及其应用研究——第四届全国逻辑系统、智能科学与信息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王燕;刘继贤;;大学生英语阅读元认知能力调查分析与提高对策——省高教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15C-298)[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5 赵学慧;;人的时代的真正来临——论外语电化教学在心理层面的优势及其启示[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丁俊武;;动作技能学习理论的演变及发展展望[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田萱;杜小勇;;基于SAM模型的用户兴趣表示研究[A];第二十三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2006年

8 张尉强;;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感觉体验及实现途径[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洪朋;优秀散打运动员知觉预测过程认知特征与神经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静;基于多元表征的初中代数变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陈荣;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赵志英;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培养[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张驰;考虑空间视野的高速公路运行速度预测模型与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毛爱华;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成长过程不同阶段的训练特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8 王飒;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D];天津大学;2012年

9 刘庆雪;跨学科视角下的口译交际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李郁;意识学习与学习策略使用的相关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微微;基于web日志的网络课程使用状况信息采集及评价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明涛;不同水平女排运动员在预判任务中视觉搜索特征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宁微;元认知和学习动机对小学数学应用题解决的干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婷;新闻发布会口译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钟海英;叙事时距和时序艺术化操作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陆似华;学生学习函数的常见错误及其成因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7 姚华琴;基于元认知的高中文科数学复习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仲红;自主性学习及其在学科教学中实践之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丁仪;初中语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陈梅;初中物理探究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建伟,卢达溶;关于网络协作探究学习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8期

2 吴淑娟;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及培养[J];理工高教研究;2002年01期

3 张建伟,吴庚生,李绯;中国远程教育的实施状况及其改进——一项针对远程学习者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4 雷雳,侯志瑾,白学军;不同年级高师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04期

5 王振宏,刘萍;动机因素、学习策略、智力水平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0年01期

6 杨宁;元认知研究的理论意义[J];心理学报;199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雯栶;高守平;;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学业成绩性别差异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年12期

2 程永军;张珍;;沉浸式网络学习环境的涵义[J];中小学电教;2002年07期

3 刘国暖;浅谈网络学习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衡水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4 冷平,王仁蓉,刁永锋;网络学习的成功要素探析[J];教育信息化;2005年03期

5 于凌云;谢艳梅;;应用知识管理提高网络学习绩效初探[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6 郭庆利;白才进;;校园网络学习环境构建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年03期

7 苏丽丽;;大学生网络学习意识的现状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年01期

8 倪浩;;利用网络学习环境促进学困生的转化[J];咸宁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毛挺刚;李银树;;网络学习环境下高职学生的情感教育[J];福建电脑;2011年05期

10 郑晋;王朋娇;;网络学习中元认知应用设计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盛斌;张飚;荣玉山;俞先海;;中国汉族人性别差异及年龄变化规律的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贺雯;;性别差异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周路平;孔令明;;特质焦虑、性别差异对风险回避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童佳瑾;王垒;;性别与创新: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谢巧明;杨凤茹;刘丛敏;姚福琼;万永秀;张光勇;;社交焦虑障碍病人Liebowitz量表因子分性别差异对照[A];第六届中国森田疗法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6 谢巧明;杨风茹;刘丛敏;姚福琼;万永秀;张光勇;;社交焦虑障碍病人场景因子分的性别差异[A];2006年度全国第九次精神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袁加锦;李红;;视觉新异刺激加工的性别差异:ERP研究提供的电生理证据[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陶晓丽;谢超香;孙晓青;陶维东;;初中学生人格类型对心理旋转能力性别差异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孙sユ,

本文编号:1672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672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1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