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教育的内在品质
本文选题:制度化教育 切入点:正义 出处:《教育评论》2007年04期
[Abstract]:......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洪月;;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2 张立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推进创新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李海艳;;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蔡翥,石侃;挑战与对策:网络社会化与青少年道德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房列曙;;高师院校历史本科创新教育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王晨曦;;从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反思当前中国大学精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8 张盼;;浅析《学记》中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和方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9 黄元英;;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10 郭建鹏;哈宏军;;浅析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广勇;;教育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与运用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2 王剑;周谷平;;陈鹤琴教育实验思想与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李才栋;;关于中国书院史研究的对象[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王春燕;;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幼儿园课程——以陈鹤琴为代表的幼儿园课程变革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5 曾继耘;;科学主义思潮影响西方教育实验发展的历史分析及其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赵军;;西方教育哲学是如何讲述的——历史的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蓝建;;应重视二十世纪下半期以来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研究——关于教育的历史转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8 赵红亚;;试论学习型社会大学的整合策略[A];2007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清洲;;论我国成人教育制度建设的发展[A];纪念中国成人教育改革发展30年大会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仪淑丽;;网络教育时代的教师角色重构[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颖;网络英语学习生态系统中的教师作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德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张姝;论教师的文化觉醒及其教学实现[D];西南大学;2011年
6 王新刚;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8 冯旭洋;论教育“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福春;美国教育学演进史(1832-195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玲丽;上海体育学院专项俱乐部开展现状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陈海涛;浅谈影视资源与文综合科目的课程整合[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衡论[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文玉;高中地理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姚慧;大学生学风建设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卓尔;城郊接合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个性化教学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陈森林;中职生厌学问题与应对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8 颛孙伟伟;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司雯萍;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乡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D];苏州大学;2010年
10 许鹏;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创建[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建军;;程序公正:制度化教育公正的重要原则[J];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Z1期
2 冯建军;;终身教育:教育公正的内部基础——兼论教育公正的内部障碍[J];成人教育;2008年05期
3 许小平,马和民;论教育平等的制度基础[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冯建军;;制度化教育中的公正:难为与能为[J];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02期
5 徐金海,向小英;对制度化教育下师生关系的思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张应强;信息时代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7 武海燕;;终身教育“制度化”辨析[J];教育探索;2011年08期
8 邓璐;;终身教育视野下制度化教育的变革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张义兵;解构与整合:网络发展对制度化教育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徐强;制度化教育与学习化社会关系浅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育云;贾云鹏;;关于受教育程度与劳动报酬关系的几点认识[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2 孔文倩;;我国引进辩诉交易制度的法律思考[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3 仇道同;;国旗下讲话[A];中小学课程改革与考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孙悦佳;;茶中有味是清欢[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5 肖百冶;赵汝周;;政府如何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朱广忠;;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利益调控:目标、原则与机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勇全;;农村劳动者文化科技素质的现状与思考[A];首届"华星杯"新世纪人力资源开发优秀论文评选[C];2004年
8 杨国靖;;唤起全民的标准化意识[A];湖北省标准化获奖论文汇编[C];2004年
9 ;卡托·克列曼,84岁 把心灵放在工作之中[A];首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黄伟成;;家庭环境对高中潜能生影响的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实习生 蒋昕;让正义搭上快速列车[N];人民法院报;2010年
2 保尔;台民众正义之心未泯[N];团结报;2011年
3 海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王琳;迟来的正义也是正义[N];东方早报;2011年
4 姝宏;用正义火种温暖社会[N];大连日报;2011年
5 山东省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 李文;司法的正义[N];人民法院报;2011年
6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王建勋;谁绑架了司法和正义?[N];东方早报;2008年
7 练洪洋;反思惨案不能丧失正义底线[N];广州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郑金雄;细节折射司法特殊正义[N];人民法院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卢拥军 实习生 张骏 通讯员 黄庆华 张振付;唱响文明曲 谱写正义歌[N];平顶山日报;2011年
10 记者 魏道俊;正义之举无需思考[N];红河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龙;教育公正新解[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卢旭;教育的现代性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韩桂君;自助行为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吴宁;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法理[D];吉林大学;2005年
5 刘锦城;社会保障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王欧;理想的政治秩序如何可能?[D];吉林大学;2005年
7 夏吟兰;论离婚自由及其限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刘薇;日本第三次司法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高惠蓉;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方永;论莱因霍尔德·尼布尔的政治神学的新自由主义性质[D];武汉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婷;社会转型期教育公正问题研究[D];延安大学;2010年
2 秦晶;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教育公正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常磊;论教育公正[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曾洁萍;制度化教育下班级差生形成原因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磊;我国教育公正的伦理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6 杨珊;论残疾人就业权的法律保障[D];湖南大学;2007年
7 黎平辉;教师教学个性的困境及出路[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杨燕华;论教育公正[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康拾才;制度化社会教育的困境与出路[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瑛;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851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685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