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性学习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本文选题:信息技术课程 切入点:指导性学习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出处:《教育探索》2007年01期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性学习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分析、考查与评价模式探讨等。
[Abstract]: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non-directive teaching mode of directed learning"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include the analysis of learning objectives,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model, and so on.
【作者单位】: 红河学院信息科学与电子工程学院 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红河学院后勤处
【分类号】:G43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群;论习得性失助在教育活动中的负面影响及防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2 吕志江;顺应电大生学习心理 改革邓小平理论教学[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3 姜邱焰;;谈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耿德红;;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英语素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葛金国,程亮;论知识经济时代新型学校管理观的构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周元宽;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权威的消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相华利;论译者对翻译的操控现象[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吴冬芹,周彩英;浅析沉浸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6期
9 任其平;整体提高中创造精品——谈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材建设[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10 谢璞,胡敏;试论物理教学方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甘国平;;科普资源利用与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培养[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7年
2 陈欢龙;;农村中学生不良品德的心理分析及其教育对策[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3 王丽萍;;概念图的理论及其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第五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4 胡婉媚;王洪明;;荆州部分地区中学生化学学习动力的调查与分析[A];湖北省中学化学“两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文件和论文集[C];2007年
5 谢旭慧;程肇基;;分类教学 分层达标——构建方言复杂地区高师普通话教学新模式[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钱智琴;;课堂中的和谐与不和谐[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7 缪建平;;引领教师进入“反思性教学”状态[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8 夏涵清;;形成性评价在新课标中的实践[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9 相耀宇;;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10 叶娟;;无锡市滨湖区小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调查及分析[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天明;二十世纪我国教学方法变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李善良;现代认知压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方明;缄默知识面面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9 郭裕建;语感及其心理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国来;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2 俞远光;中学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康午生;中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的形成与训练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4 韩夫苓;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相关动作教材体系及其教法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赵守盈;图式理论指导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验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0年
6 李英翠;教育生态环境中的文化生境[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魏峰;大学生人格五因素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徐云知;近20年语感及语感教学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军杰;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开发的初步探索[D];苏州大学;2001年
10 高闯;科技活动课程理论与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智;;陕西规范建网标准 临渭普及信息技术[J];网络科技时代;2002年01期
2 岳丽辉;邢锡银;;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J];林区教学;2004年Z1期
3 张骏;;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年03期
4 郭靖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初探[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5 邓晓霞;;如何确定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J];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24期
6 蔡福民;;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冷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04期
7 魏晓光;刘银环;吕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年11期
8 罗景超;;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考试(教研版);2009年08期
9 田翔华;宋志新;;谈医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多媒体教学内容的改革[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10 高小蕾;;小学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总结性评价方式的探索[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丽娟;;谈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的“内外”兼修[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2 黄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高速通道[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3 周行满;;综合实践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4 戴祯杰;周敦;;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思考[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吕华;任芳;;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白永敬;;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7 李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与探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8 严佩宜;;“小学信息技术学习平台”的研究、设计与应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9 李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与探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甘肃卷)[C];2010年
10 李亚卿;;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与学[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东省曲阜市教育信息中心 颜承建;“整合”重在信息素养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梁杰;别让信息技术设备成“摆设”[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廊坊六小 刘永军;信息技术之教学浅谈[N];廊坊日报;2008年
4 钟伟;推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山东省邹城市第二中学 陈红波;信息技术教学因高考而变[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6 王爱胜;追寻曾经的足迹 向着未来进发[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7 王爱胜;追寻曾经的足迹 向着未来进发[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8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 彭晓;无限网络,无限教育[N];光明日报;2006年
9 ;多管齐下 促进海南教研深化[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9年
10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刘雍潜;消除资源建设的贫富差距[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德四;教育信息化本质研究:教育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詹青龙;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马永进;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证书考试阅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3 赵可心;信息技术课程的协作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付先军;“主—辅”教学系统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孙越;利用MOODLE进行《高中信息科技》过程性评价[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钱松岭;小学信息伦理教育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赵丽萍;电子档案袋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纪亮;基于任务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宇明;基于课程整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10 易雪冰;基于拆分重构策略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库的研发[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923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692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