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选题:生活变动事件 + 抑郁 ; 参考:《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3期
【摘要】:目的探讨中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状况的关系,为加强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5所中学的379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较常发生的生活事件为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与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惩罚及健康适应有关的10项生活事件对中学生可产生较大的应激影响;中学生抑郁检出率为38.4%,年级、家庭类型、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健康适应与中学生抑郁的发生存在相关。结论中学生抑郁情况不容忽视,生活事件与抑郁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strengthening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
【作者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廊坊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分类号】:G4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东升,陶芳标;中学生生活事件评定及其与焦虑、抑郁之间关系的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2 潘建男!310013,郑胜圣!310013,郑全全,陈树林;城市中学生应激源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4期
3 李艳红;学习不良初中学生的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3年05期
4 赵国秋;杭州市1245名中学生应激源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3年06期
5 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曹秀菁,许韶君,余霞玲;安徽省中学生抑郁心理症状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1年06期
6 丁新华 ,王极盛;中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11期
7 刘贤臣,马登岱,刘连启,赵贵芳,李传琦,孙良民,杨杰;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青少年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年03期
8 冯正直,张大均;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2 唐萍;;大学生转型期心理健康问题的初探[J];安徽体育科技;2007年03期
3 吴昊;中学生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覃干超;高师学生应激生活事件状况的调查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王立娜;抑郁症的心理治疗[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5年04期
6 许玲,陶芳标,李光友;超重、肥胖中专女生情绪症状和自我意识评定[J];疾病控制杂志;2004年06期
7 陈瑜,张小远,肖蓉,马海鹰;军校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和回归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年01期
8 陈文莉,刘广珠;大学生生活事件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年01期
9 刘铭涛,杨咏梅,赵汝铭;高一学生在省会考前心理卫生状况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03期
10 冯凤莲,梁磊,段西涛,康永彬,闫克乐;SARS流行期医科大学学生EPQ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常发伟;马亚平;林源;;中学生焦虑、抑郁与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研究[A];中华医学会首届国际行为医学学术大会暨第九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晓琦;青少年抑郁症的认知行为治疗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翁黄念慈;抑郁舒抗抑郁作用和相关功效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3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鑫华;广泛焦虑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学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黄盈;大、中学生生活应激评定量表的编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史俊芳;大学生抑郁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中医证候学分析[D];天津中医学院;2002年
4 辛向;民办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心理干预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春燕;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改善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实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金钊;上海市中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钱锦彬;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狄敏;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亢莉;大学生抑郁与应激源、认知评价、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钟霞;应激多因素作用系统理论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东升,陶芳标;中学生生活事件评定及其与焦虑、抑郁之间关系的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2 许韶君,陶芳标,张洪波,曾广玉;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3 潘建男!310013,郑胜圣!310013,郑全全,陈树林;城市中学生应激源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4期
4 井世洁;初中学生日常生活事件的应激强度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0年05期
5 陶芳标,曾广玉,张洪波,徐勇,许韶君,汪宏珊;中专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及其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国校医;1998年01期
6 雷雳;学习不良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01期
7 郑全全,陈树林;中学生应激源量表的初步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04期
8 楼玮群,齐铱;高中生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02期
9 胡胜利;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4年02期
10 陶芳标,张洪波,曾广玉,许韶君,郑迎军,夏俊瑞;青少年自杀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莹;李燕;陈桂存;胡安艳;刘宏;黄鑫;郑志华;李姣;;独生与非独生中学生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年08期
2 党峥峥;;农村中学生生活事件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6期
3 苏普金;;高三学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及其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7期
4 周甄;王君;;农村中小学生抑郁症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5 凤尔翠;高素琴;刘艳青;魏世敏;;某医科院校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7期
6 吴文峰;陈世英;卢永彪;;7年级学生应激事件、归因方式对其抑郁症状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3期
7 王红;郝加虎;陶芳标;朱鹏;章景丽;;消极应对方式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亚健康关联中的中介效应[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8期
8 翁泽明;;重视校园游戏活动的心育功能[J];大众心理学;2007年05期
9 曹兰胜;狄成杰;;高校考研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及策略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刘旺;白灵;郝阳;;青少年社区暴力接触的研究概述[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言梅;;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背景因素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王健;张大均;;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高隽;钱铭怡;邓晶;;震后青少年创伤症状与抑郁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刘楚芬;;贫困山区初中生焦虑、抑郁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秦萍;张勇;;贫困大学生抑郁症状与血浆皮质醇、认知倾向及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周巧;郭成;张大均;;大学生抑郁症状的音乐审美欣赏团体干预[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周巧;;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汪浩;李洁;;跳绳锻炼对大学生情绪、睡眠健康的干预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胡月;;一例大学生抑郁症咨询个案研究[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10 汤s,
本文编号:1787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787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