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认证制度对建构我国社会化教育认证制度的启示
[Abstract]:Us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American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system for refere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way to construct the socialized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by taking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s the core and gradually carrying out the system, culture and team building.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
【分类号】:G5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建成;;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非正式规则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2 王建成;美国教育认证机构的行业认可和官方认可[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3 唐利华;中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比较[J];理工高教研究;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成;;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非正式规则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2 张立国;;中英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比较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2期
3 林晓霞;20世纪90年代日本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改革述评[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4年01期
4 解晓东;试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观、质量标准与质量保证[J];高等农业教育;2003年06期
5 田恩舜;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及其运行机制[J];高教探索;2003年01期
6 周洪宇,胡志坚;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宏观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04期
7 张兴琳;翁舟峰;;高等教育评估国际化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5年12期
8 李琴涛;;中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比较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年04期
9 彭新一,杨凯云;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侯威,许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的国际比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泓;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2 何宗强;宗教与美国政治关系综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秦国荣;市民社会、政治国家与法律发展:马克思的思想概览[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马万民;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5 张健;新闻自由与经济自由的和谐与悖谬[D];复旦大学;2005年
6 田恩舜;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陈宁;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特性和模式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尤光付;县政府行政监督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红霞;营利性高等学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龚志武;远程开放大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明;市场经济中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适应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王娟涓;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范恺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4 朴英仙;高等教育评价中介机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叶国珍;高等教育评估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6 庞金友;当代西方公民社会与民主化关系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秀梅;高校网络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向雯芝;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9 侯威;英、澳、新三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林晓霞;关于日本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改革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战军,孙锐;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演进趋势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2 王晓阳,张京顺;美国大学的社会责任与学术自由理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3 王致和,季靖;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设回顾与展望[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涌;;美国教育:没有基准的优异[J];基础教育;2006年02期
2 ;中国小学生眼中的美国教育[J];基础教育;2003年S1期
3 李振村;;从细节出发抵达文化——我读《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J];基础教育;2006年07期
4 樊未晨;;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教育:轻松背后的繁重[J];基础教育;2007年08期
5 包叶红;;追寻教育真谛 回归教育本真——有感于美国教育[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5期
6 邱倩;;美国网络特许学校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08期
7 ;和学生对话的几个技巧[J];辽宁教育;2011年Z2期
8 徐梦杰;;美国公立学校教师工资制度发展研究——历史及现状[J];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9 毕唐书;;教育,“更要培养公民”——美国教育印象[J];基础教育;2006年11期
10 李锋;;中美教育差异对比[J];成才之路;2011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如平;;美国“教育管理合作计划”的回顾与反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埃明达;;美国教育1880~1940年发展情况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顾克;;浅论早期美国历史对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梁荣华;;美军政时期(1945—1948)美国对韩国的教育援助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李森;;两战期间美国教育改革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王春鹏;高向杰;;当代美国教育史学发展的特征及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7 戴国忠;;信息技术是教育的一种工具[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7: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C];2007年
8 季苹;;美国人的教育理想与现实[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9 季苹;;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张淑细;;美国八十年代以来的教育措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智勇;透过“虎妈”看美国教育的另一面[N];中国教育报;2011年
2 记者 李新龙 通讯员 张州鑫;美国教育官员到访赤壁[N];湖北日报;2011年
3 湖北省赤壁市教育局局长 徐德福;零距离接触美国教育[N];中国教师报;2011年
4 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局长 何泳忠;我眼中的美国教育[N];中国教师报;2011年
5 田温 田海明 编译;美国教育进行“增负”试验[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胡萌;陈屹与她眼中的美国教育[N];光明日报;2001年
7 田温;美国教育的“增负”试验[N];科学导报;2005年
8 ;美国教育体制一览[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9 南洋发展集团总裁 王伟;透视美国教育产业[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小何;美国教育质量下滑[N];中国质量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威;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段素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公共基础教育改革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立新;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D];河北大学;2002年
4 宫淑红;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敏;美国教育政策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孙大廷;美国教育战略的霸权向度[D];吉林大学;2008年
7 龚兵;从专业协会到教师工会[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周小虎;利益集团视角下的美国教师组织对教育政策影响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梅;公立学校的一次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徐晓雄;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加涅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肖奕;杜威与美国教育的实用性[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2 罗豫元;当代美国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元;美国K-12生涯教育实践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姚丽霞;当代美国公立学校改革的社区参与[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赵华兰;美国教师教育多元化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6 闫效鹏;美国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7 杨晓锋;美国教育考责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8 张晓云;中、美教育公平的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9 姜蕾;美国防制教师隐性流失的教师教育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刘萍;美国的教育与美国的崛起[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72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272721.html